“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1”在广州举办
大洋网讯 12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承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1”在北京、广州通过视频连线同步召开。
本次论坛以“迈向新发展格局的中国经济与大湾区发展”为主题。国内外近30位专家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迈向中国经济新格局的宏观战略、宏观政策,中国经济新格局与大湾区发展等议题。
新发展阶段,安全的意义凸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致辞演讲中指出,举办这一论坛旨在“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重点阐述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他表示,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确立了新目标,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跨越,从追赶到引领大跨越,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大跨越。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目标也从“四更”扩展为“五更”,即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基础上添加了“更为安全”,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主攻方向是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着力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落脚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统筹发展安全。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使命。广东要举全省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抓手,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不断增强广东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在论坛主旨演讲中,以“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从经济新动力、城市新格局、改革新优势、社会新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广州面向未来发展的新期待:做人民城市的代表者、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推动者、新时代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者、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者和国家“双碳”战略行动的先行者。
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金融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论坛主旨演讲中,分析了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他表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和全球竞争格局。他建议,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中上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形成强大的供应链创新生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的创新中心。通过创新政策引导激励创新模式从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基础创新投入,另一方面要探索科技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制度,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从而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实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则围绕着“从‘十四五’规划看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展开论述。他认为,着力点主要有四个:
第一,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提供金融支持。要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的模式,优化和增强金融的供给,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现代科技金融体系。
第二,发展绿色金融。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的作用,通过监管和产权的明晰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发展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三,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从增加资金支持规模、优化资金分配结构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
第四,增强金融普惠性。要通过相关的立法,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设,通过改善普惠金融监管的状况来更好地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大联通新格局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创新和数字化司司长马尔科·卡米亚认为,中国巨型城市区的兴起,特别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个将技术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良机,可借此强化生产集群和价值链,并将巨型城市区和全球供应链联系起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提出“‘前店后厂’模式之后,下一个模式是什么”之问。香港参与珠三角新一轮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港资企业跨境直接投资以及其作为国际窗口的独特角色。由此,他提出珠三角与港澳经济合作的“前台后室”新模式,从以往“前店”在香港,转变成在前海设立“前台”接单,再到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办公室里去运作处理。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覃剑则认为,响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新趋势,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快推进都市圈内和都市圈间交通一体化、珠江东岸和珠江西岸交通一体化、内湾地区和外湾地区交通一体化,促进不同交通网络实现多网融合和智慧共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大联通的新格局。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胡俊 通讯员穗社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