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城市“闲置”区域再激活,化身为亮丽节点

大洋网讯 桥下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常被“遗忘”的地方,容易产生违规侵占、无序使用等问题,成为城市“剩余空间”甚至是“灰色空间”。随着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逐渐转向存量更新,桥下空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开发利用好这些“剩余空间”,让原本不被注意的城市“角落”发挥功能、焕发生机,可以更好满足市民对城市高品质公共空间的需求。

近些年广州市提出“桥下空间品质化使用”的概念,海珠区住建局摸查出新港东路-科韵路桥底、新港东路-华快路桥底、昌岗路桥底、工业大道桥底、江湾路桥底等五处地理位置重要,但存在闲置、空间低效、桥底涂层老旧,光照不足、空间压抑、景观效果不佳问题的桥底空间,探索桥下空间提升利用的新路径。

上述桥底空间旧状:

海珠区住建局通过组建专家团队实地考察、评估、方案论证,将功能用房、绿化休闲、景观小品等服务性项目“嵌入”其中,精心谋划新形式的桥下空间,制定了改造策略:

功能利用

充分利用桥底低桥区域空间,建设周边配套管理用房,配套增设功能性通车道及停车区等,其中管理用房墙体采用挂石外墙、采用景观性门窗等,在保证功能利用的同时充分融入周边景观环境。

景观改造

在阳光可照射的范围内适当种植灌木、花径等组合形成桥底绿化空间,结合增设鹅卵石、曲线铺设等硬地景观,形成富有城市气息的绿地空间;

对桥底进行重新粉刷;桥墩根据不同的桥底定位进行特色装饰或涂装等,并根据现状情况增设景观照明,给压抑的桥底空间增加亮色。

海珠区桥下空间的再利用,为公共服务的普及普惠建设提供了新的场地支援,还丰富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达到‘共赢’目的。”后续海珠区住建部门将继续加强与桥下空间属地社区的联系,一同在桥下空间的开发上创新形式、深挖成效,共同为海珠区的城市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靖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