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讯息:400余件精品文物展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双奥之路讲述华夏体育故事

中华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凝聚梦想、承载辉煌、催人奋进。近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的“辉煌·逐梦——双奥之路中华体育文化展”,通过馆藏文物讲述体育故事,使人们对历史中的体育源流、体育中的文化内涵以及体育运动中所展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相关资料图)

展厅内景
历届夏季奥运会火炬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本报记者 邓伟 摄

观展·解码

“第一”墙 记录中国体育历次突破

展厅内,有一面墙格外醒目,上面记录了近现代史上中国体育的历次突破,一个个“第一”集中呈现在眼前,给人淋漓之感。

中国体育“第一”墙

在这面墙上提到了三本书。首先是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由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印制的中国第一部介绍奥林匹克的书籍——《希腊志略》。它位于整面墙开始部分的高位,这应与其“第一部介绍奥林匹克”的历史地位有关。它的下方是1904年(光绪三十年)中国第一部直接译自英文的、以“体育”命名的图书《体育图说》。1910年(宣统二年)印制的《体操教授书》被放在墙的最后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体操课程教材,是重要的体操教学研究资料。

站在这面墙前,观众可以寻出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突破轨迹。新中国成立前的记录只有一条——1932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上,刘长春参加了田径男子200米预赛,中国人第一次站上了奥运会的舞台。文字说明中截取了一段当时报纸的描述:“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如今,当年文字中的愿景早已照进现实,但其中体育带给民族的那份振奋和自强之感,仍穿透岁月直击人心。

这面墙上记录的其他“第一”都是新中国在体育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突破。例如,1952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村升起的瞬间,1953年新中国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1984年许海峰的“奥运金牌零突破”……许多墙上的内容在展厅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展品,比如许海峰夺得奥运首金时使用的器械和领奖服、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身穿的比赛服等。

许海峰夺得中国奥运首金时的领奖服

从“毛皮滑雪板”到冬奥会“爆款”

全面展示中国冰雪运动成就

此次展览的展陈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呈现了400余件入藏中国体育博物馆的精品文物。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展览被分为“华夏体育 源远流长”、“振兴中华 奥运征程”和“双奥之城 举世瞩目”三个部分。开展期间,还将配套奥运大讲堂、世界冠军公益活动、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体育科技体验等。对于绝大多数参观者而言,印象最深的也许还是于今年初落幕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双奥之城 举世瞩目”这部分展示的就是中国冰雪运动文化的发展脉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冬奥征程,再到如今举世瞩目的双奥圆梦,冰雪运动承载了中华民族深远的历史记忆,诠释着中国冰雪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奋力实现体育强国梦的不懈追求。

在这里,既有2002年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敦德布拉克河谷发现的一幅岩画《滑雪狩猎图》,也有古人在交通、狩猎时普遍使用的“毛皮滑雪板”,还有中国自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以来,在12届冬奥会上获得22金32银23铜共计77枚奖牌的一些历史物证,包括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获得中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时的头盔、中国首位夺得男子冰雪项目奖牌的运动员李佳军使用过的冰鞋和磨刀石等。

此外,这部分还有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火种灯、火炬、冬奥会期间的“大爆款”金墩墩、金容融以及北京冬奥会独创的颁奖“绒花”。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种灯

观展·亮点

青铜“右库”铭文三棱镞 揭示“韩”缘何位列七雄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直接与体育相关的就是“射”与“御”。射,就是射箭。从我国考古发现来看,“射”可追溯的历史就达2万8千余年。据现存文献记载,正式的射箭比赛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史记》中也有“飞将军”李广打猎射石的记载。

展品中,有一对战国时期的青铜“右库”铭文三棱镞。此对三棱形镞,前锋尖锐,三翼无尾,后接圆锥状铤。尤其是它们带有的铭文使之更为罕见。其箭头上的铭文“右库”说明了它们的出处。“右库”是战国时期韩国专门从事制造、贮藏武器的部门。韩国虽然在战国七雄中国力最为弱小,又被强国环伺,但能够求存的一大优势就是武器制造。苏秦当年游说韩王时曾说:“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展现的正是韩国弓弩兵的强大和可怕。

此次展览中另一件展现“射”的重要展品是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雕饰龙虎承弓器。此承弓器采用错金银工艺,雕饰龙虎纹饰,纹饰精美,造型生动。承弓器是配弩战车上的专属物件,作为战车行进时安放弓弩的固定支架,安于弩前,左右并列,两件用以承弓,一般设置在战车的左侧。

“湖州薛造”款开光动物纹出戟青铜投壶

体现古代射礼的演变

与青铜“右库”铭文三棱镞和错金银雕饰龙虎承弓器不同的是,明代“湖州薛造”款开光动物纹出戟青铜投壶的“射”,就更有体育的味道了。

投壶是古代射礼的演变,始自春秋晚期。此件投壶规格硕大,颈部饰螭龙纹,双贯耳为回纹,壶颈正反面饰飞升双龙,腹的上部刻有动物纹饰。底部有款“湖州薛造”。

据考,湖州地区薛姓自宋代起制造青铜类器物,尤以铜镜居多,此件投壶集多种青铜制造工艺为一体,在存世器物中较为少见。

《设色狩猎图卷》

战争、狩猎与马术这样结合

人类驯马的历史已有6000年之久,马是古代社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支撑。中国古代的马术活动,最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走马”表明,周人在古公亶父之时就已掌握了马术。不过,这与君子六艺中的“御”一样,指的是驾马车而非骑马。

我国春秋战国时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说法,意思是一国马车的多寡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但由于战争、狩猎、游乐活动的需要,骑马、赛马、马术在“御”之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马术活动主要有赛马、马上技巧和戏马等形式。它在汉代开始兴盛,至唐宋时期,在宫廷中已成为一种娱乐项目,明清之际的马术比赛和表演活动更为兴盛和广泛。

此次展览中,在战争、狩猎与马术相结合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一件展品是清代的《设色狩猎图卷》。此画曾为清宫所藏,描绘的是乾隆十三年,清军平定大小金川战役时期的出行、狩猎场景,属清代早期传统画风。作者贾全,乾隆时期供奉内廷,工人物及马,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其多件作品,这幅画应是贾全当时随行所作。这幅画对马、骑手的姿态描绘非常生动,但对被围捕的各种野兽的刻画并非实际描绘,比如在一群猎手手挥武器围捕熊、豹和野猪的场景中,三只猛兽的形象就与实际形象存有一定的差距。

另一件展现马术的重要展品是唐代的三彩奔马马术俑。此马术俑为唐三彩俑中的艺术精品,其色彩沉稳、艳丽,奔马姿态舒展,马上胡人形态神采飞扬,整个作品给人十足动感,生动展现出唐代马术的高超技艺。

百骏图长卷

第一百匹马何在

在三彩奔马马术俑的上方,悬挂着清代的百骏图长卷,此画构图巧妙,用笔精工,赋色雅丽,造型生动,画中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于山水之间,或卧、或立、或觅食、或互逐、或嬉戏,无不神态自然,自由舒闲,是此类题材中的精良之作。

但如果仔细数来会发现,图上绘出的马儿共99匹。第100匹马何在?据此次展览的总策划人、中国体育博物馆副馆长黄金介绍,第100匹马儿是个小马驹,它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呢。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元代的透雕鱼莲纹鎏金马具,此马具纹饰粗犷,具有明显元代特征,器物质地为铜,以浮雕、透雕为主要技法,为马胸前饰品。

观展·提示

●地点:

国家体育场(鸟巢)

●展期:

至11月17日

●时间:

10时至18时,16时30分停止检票

●票价:

单人票60元/张

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巢票”预约订票,优惠及免票政策详见预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