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与马拉多纳的“球王”之争
世界杯结束不久,巴西“球王”贝利因癌症及其并发症离世;两年前,阿根廷“球王”马拉多纳心脏骤停离世。两人到底谁是真正的“球王”在巴西和阿根廷两国球迷之间争论了多年,但事实上两名运动员之间并不存在太多对立情绪,更多是两国球迷之间的“恩怨情仇”。
贝利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球王”之争从何而起
到底“球王”之争源起何时,大家的说法并不一致。但更多人认为是从2000年12月国际足联评选二十世纪最佳球员时开始的。
最后的争夺自然是在贝利和马拉多纳之间展开。当时专家投票将贝利选为二十世纪最佳球员,而民众在互联网上投票的结果是马拉多纳获得这一殊荣。当然国际足联的颁奖是以专家投票为准。
(相关资料图)
那一年报道颁奖仪式的巴西《圣保罗报》记者萨比诺回忆说:“贝利在接过奖杯时邀请他的对手上台,但这时马拉多纳生气地离开了会场。”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罗纳尔多·埃拉尔研究了从1970年至2006年有关世界杯的媒体报道,他说:“一直到1998年都还不存在这种对立情绪。在阿根廷媒体的报道中,贝利一直毫无争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而马拉多纳被称为贝利的继任者。”
埃拉尔表示,在1982年世界杯的时候,巴西与阿根廷球员间的比拼主要在济科和马拉多纳之间展开;而1990年世界杯时,贝利还是阿根廷《号角报》的特约评论员,当时《号角报》对贝利的介绍就是“足球历史上最优秀的球员”。
不过足球史研究者、ESPN巴西频道的记者翁泽尔特却认为,贝利与马拉多纳之争源于更早。
他说,每次阿根廷出现一名天才球员的时候,都立刻会有人将他与贝利相比。“因此可以说马拉多纳一出现,巴西体育媒体就说,阿根廷人又开始描绘一个他们自己的贝利了。”
翁泽尔特说:“当1958年一名17岁的男孩出现在巴西队里的时候,阿根廷人就在等待他们的神出现。所以马拉多纳进入公众视野后,就立刻被拿来与贝利相比较。”
两个“球王”的异同
贝利与马拉多纳的相似之处肯定是在足球方面的天赋,以及他们在国家队和俱乐部层面取得的成绩。
翁泽尔特说:“如果说贝利帮助桑托斯俱乐部改变了历史,马拉多纳则是帮助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队改变了历史。”
但显然他们的区别也有很多:贝利代表巴西队夺得三次世界杯冠军,这无人能比;阿根廷人却认为贝利时代的足球防守很差,因此马拉多纳球技更高。
翁泽尔特认为:“马拉多纳非常有天赋,但是他只是左脚厉害,他的头球不行,他也没有贝利勇敢的精神。马拉多纳并不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射手,他离1000粒进球还很远。”
但马拉多纳的优势在于民众对他的喜爱程度。埃拉尔说:“巴西人不允许任何人与贝利相比,贝利就是史上最佳球员,不接受反驳;但是巴西民众对贝利却没有很强的亲近感。而阿根廷人都非常喜爱马拉多纳。”
埃拉尔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几乎所有书报亭都能看到马拉多纳形象的纪念品,马拉多纳相关产品与切·格瓦拉的纪念品放在一起;在书店里,有关马拉多纳的书籍与文豪博尔赫斯的作品摆在一起;在旅游区,马拉多纳的雕像与贝隆和贝隆夫人的雕像共同展示。”
这一切都显示着阿根廷民众对马拉多纳的喜爱程度。但这一切在巴西就很难见到。
埃拉尔认为:“贝利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权威感”。翁泽尔特也同意这个看法,他说:“在偶像塑造方面,在巴西可以说马拉多纳与赛车手塞纳更像。马拉多纳今天已经与贝隆夫人、探戈翘楚加德尔一起进入阿根廷的圣坛;而贝利似乎在国外的名声要好于在巴西国内,巴西人也时常批评他。”
两个“球王”的相遇
贝利与马拉多纳的第一次相遇在1979年4月,那时候马拉多纳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应阿根廷一家杂志的邀请来到巴西里约热内卢。而贝利已经挂靴,成为了“神圣的10号”。
当时贝利与马拉多纳一起弹吉他,相谈甚欢。贝利还告诫18岁的马拉多纳“要保护自己的身体”。
之后两人有多次相遇,但接触不多。其中2005年的一次相遇非常有代表性,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2005年马拉多纳在访谈节目《十号之夜》中接待了贝利,当时阿根廷电视台在宣传中将这次相逢称为“国王与上帝”,“国王”指的是贝利。
从那次节目中可以得知,90年代时,贝利曾经试图将马拉多纳引进到桑托斯俱乐部,但碍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由此可知,即便两人关系曾有龃龉,也很快就修复了。”埃拉尔说。
那一次,贝利还弹起吉他,一边轻唱:“我是谁,马拉多纳?你是谁?你想成为我,我想成为你。”
翁泽尔特认为:“我想他们之间的对立情绪在个人之间很少,主要是两个国家(球迷)间的对立。”
在节目的最后贝利也曾问马拉多纳:“我们两个谁更好?”而马拉多纳的回答是:“我妈妈觉得我更好,但是她的妈妈觉得贝利更好。”
2020年马拉多纳去世时,贝利第一时间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文说:“我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朋友,世界失去了一个传奇……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两个能够一起在天堂踢球。”
在马拉多纳去世7天时,贝利又发文说:“会有那么一天,在天堂,我们两个会同时踏上球场。那将是我第一次在场上高举手臂却不是为了庆祝进球,而是为了终于可以再度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