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城市“生命线”的“地下工作者”,“四力”都要好
大洋网讯 畅行在城市街道,在我们看不见的地下有一条条城市“大动脉”,源源不断地为市民输送水、电、通信信号……这就是被称为城市“生命线”的地下综合管廊。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供水等各种市政管线全部入廊,兼顾了城市的“面子”和“里子”,解决各种管线蛛网密布、路面反复开挖等问题,改善了城市空间。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是我国建成的第二条综合管廊,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长18公里。为了维护大学城综合管廊的正常运转,管廊运维员冯汝球每天穿梭在地下管廊内,查看水管是否有破裂,高压电缆衔接是否有松动,光纤是否正常,做好城市地下“生命线”的守护者。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
脚力、听力、眼力、脑力都要好
近日,记者走进广州大学城广美校区旁的综合管廊值班室,管廊运维员冯汝球正坐在电脑面前,通过智慧平台实时监控廊内运行情况。据介绍,管廊内安装有视频监控、温湿度监控、氧气浓度检测、水位检测等系统,一旦遇到通风不畅等情况,屏幕会有提示。不过这些监控设备无法做到全覆盖,会存在一定死角,所以有12名综合管廊运维员负责人工巡查,冯汝球就是其中一名。
冯汝球
管廊运维员是个体力活。大约上午9点,冯汝球换上灰色工服,将对讲机、氧气检测仪放入左右两个工衣口袋,拿上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跨着工具包,和搭档一起巡管廊。包里装着的是冯汝球的各种“宝贝”,包括电工刀、试电笔、螺丝刀、扳手等10多件工具。
冯汝球通过值班室的楼梯可以直接下到管廊内部,这里与外面是两个世界,长长的管廊一眼看不到尽头,照明全靠头顶的白炽灯。记者了解到,大学城综合管廊内部高2.8米、宽7米,一边从上到下铺设了三条巨型管道,里面分别流动的是热水、生活用水和杂用水,另一边设有数排钢架,架子上放着颜色不一的光纤。中间通道较窄,仅供两人并排行走。这种三仓管廊沿着大学城中环路布置,总长10公里。此外,还有水或者电的单仓专用管廊,全长8公里,分布于大学城各支路。
管廊内部光线有些昏暗,冯汝球打着手电,检查水管有无漏水,高压电缆衔接是否有松动,光纤是否正常。一般来说,冯汝球每天要巡6公里,在地下的时间近5小时。“作为一名管廊运维员,除了要比脚力和眼力,还要比听力和嗅觉。”冯汝球告诉记者,巡线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仔细听有无漏水声,电缆有无发出吱吱声,有无特殊的气味。此外,管廊运维员还得考验脑力,会电工是基础,还要懂机械、自控、消防等多方面的知识。
巡管廊时曾遇到眼镜蛇
步行在广州大学城,马路绿化带每隔约200米就可以看到一个检修口,也是投料口。如管廊内被智慧系统监测到有问题,冯汝球需要揭开路面检修口的门,通过一个高四五米的直梯,绑好安全带后,下到管廊里面。据了解,为确保综合管廊内的空气流通,大学城一共设有244个通风口,并安装有排风机。
地下综合管廊内存在很多不可预知因素,给运维员的日常工作增加了难度。管廊内是各种小动物的“天堂”,管廊运维员们巡检时,经常会发现流浪猫、蛇、青蛙、老鼠等,所以走路得特别小心。冯汝球在巡管廊的时候,还曾遇到过盘踞在管道下的银环蛇、眼镜蛇。
地下空间还有不少未知的危险,例如会出现氧气浓度不够、一氧化碳浓度过高等突发状况。因此,管廊运维员必须将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冯汝球表示,在巡管前,要提前1个小时打开所有的排风机,巡管线必须2人一组,如有突发情况另一人可以及时上报处理。此外,随身携带的氧气检测仪若遇到氧气过低或者有毒气体,会自动报警。
广州大学城的地下管廊大都建设在马路绿化带的正下方。广州夏季多高温,管廊里没有空调设备,冯汝球经常走完一圈下来,汗水湿透了工服。管廊里面没有鲜花绿植,没有通信信号,没有车水马龙,有的只是水管、电缆等设备,大多时候,他们只能听见周围的风机声、头顶马路汽车经过的声音,以及同伴沙沙的脚步声。长时间在地下工作,对大多数管廊运维员来说除了辛苦,也不免会觉得单调枯燥。“刚开始巡线的时候难免会觉得有些孤单,后来时间长了,加上一心全在工作上,也就慢慢习惯了。”冯汝球表示。
守护大学城能源供应安全
冯汝球今年49岁,曾经是钢材厂的一名机械工程师,每天与大型机械设备打交道。2018年,他转行做起了管廊运维员。在这3年多时间内,冯汝球为管廊排除了不少风险。去年11月,冯汝球在巡管廊时发现地面开裂了,仔细听还有吱吱的漏水声。经查看,原来广州大学城南地铁某出口在进行施工,导致管路轻微移位,热水管也开裂了。冯汝球及时发现了这一隐患并及时上报处理,预防了一起安全事故。
除了检查电力、供水等管线,冯汝球还要检查管廊内的氧气检测仪、温湿测试仪、照明设备、排风机等是否正常运转。“遇上台风、暴雨天气,我们的工作更加紧张。打雷可能造成控制系统跳闸,如果大雨倒灌进管廊,也可能造成电路设备故障,最终导致大学城大片区域停电。”冯汝球表示。
冯汝球至今记得3年多前的那场台风“山竹”,超强台风导致地面投料口被堵,大雨倒灌进管廊内部,积水可能没过膝盖。冯汝球和同事们全部穿上雨鞋,他们在管廊内蹚水检查设备、增加水泵。“管廊内有汲水井,雨水会从地面流到汲水井,井内的水泵会将水排出去。不过水泵可能会出问题,所以大雨天要随时检查。”冯汝球介绍,待水全部排除后,还要再下到汲水井里面,对水泵进行检查更换。汲水井工作环境恶劣,环境阴暗潮湿,地面有淤泥,还伴着阵阵臭气。
但谈起这份工作,冯汝球非常乐观,这份工作虽然单调,但每天步行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为大学城能源保障贡献一份力量,也是一种幸福。
建成综合管廊65公里 新管廊建设需求凸显
目前,广州已建成综合管廊65公里,在建167公里。建设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沿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建设环城综合管廊;二是结合新区规划建设综合管廊,如南沙自贸区、中新知识城、天河智慧城、琶洲互联网集聚区、广钢新城、国际金融城等重点区域的41个路段在建综合管廊;三是随道路建设同步实施综合管廊,如广花一级公路。
广州初步形成了以中心环线为核心,以若干放射线为延伸,干线、支线、缆线相结合的综合管廊骨架系统。不过由于城市重点片区、城市更新等的全面展开以及新建道路、轨道交通等建设计划的实施,供水、电力、通信等管线需求激增,新的管廊建设需求凸显,亟须研究确定与管线需求匹配的综合管廊建设实施计划,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
根据《广州市地下综合管廊“十四五”建设实施计划项目汇总表》,广州共计划了12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管廊规模119.2公里,投资估算213.58亿元。
对管廊进行检测、维修 有故障第一时间赶到
“水封井满水,可能有一点小故障,麻烦尽快过来看看。”刘国雄是广州大学城地下综合管廊的一名安全员,检测、维修是他的主要工作。刘国雄以前是一名电工,如今做了6年的管廊安全员。平时,管廊运维员如果发现了设备故障,刘国雄需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维修。
刘国雄
此外,刘国雄需要对管廊做专门的检查维护,检查消防系统、监控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和照明系统等,维修排水泵、通风照明设备,并将检修结果上报调度中心。作为一名安全员,刘国雄平时还担任起检查同伴工具包的重任,一一打开工具包,再仔细查验每样工具是否有损坏。“虽然每天在廊内时间很长,也很辛苦,可是想到我们守护的是千家万户,不能有一丝马虎,我们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便没什么可抱怨的。” 刘国雄表示。
建好城市“地下生命线” 改善城市地上空间
目前,琶洲西区地下综合管廊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该管廊总长度超过7公里,包括双塔路综合管廊、磨碟沙路综合管廊、琶洲北大街综合管廊等7条管廊。记者走进北大街子管廊段,现场看到管廊主体部分已完成,管廊通道内十分宽敞,左右两边已经安装了支架,未来将放入电缆、光纤等地下管线。
管廊如何建设,工艺上有何秘诀?“管廊建设施工跟建设地铁差不多,主要采用明挖法,挖好地下基坑,在基坑内施工管廊结构。难点在于管廊工艺设计,包含土建及机电施工,需要合理设置各出线仓位置、口部结构及廊内管线布置,以满足各管线入廊及周边地块使用需求。”琶洲西区地下综合管廊华隧项目部总工程师李果炜告诉记者,琶洲西区为互联网集聚区,管廊周边在建项目及建成办公大楼较多,交通繁忙,给管廊的施工增加了难度。李果炜带领团队连续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我们化整为零,将每条管廊分成多个小段,每个小段大约100米~200米,一段一段地完成。”作为项目总工程师,李果炜要制定施工方案,统筹项目策划,管控项目进度及施工风险。前期工作主要是用地协调,包括管线改迁、绿化改迁、交通疏解等,做好施工人材机投入管理、技术交底、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后期工作则主要为组织工程的验收。
李果炜
李果炜还参与了梅州江南新城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等多个综合管廊的建设,“管廊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地上空间环境,避免路面反复开挖,作为一名管廊建设项目总工程师,能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是我最大的幸福。”
每天超10小时在工地 每一分钟都打起精神
在琶洲大街西地下综合管廊,土方班组的施工人员开着挖掘机正在开挖基坑,该管廊段开挖的深度为7.5米,管廊净空高度3米。琶洲西区地下综合管廊华隧项目部工程部部长李健介绍,管廊建设比较复杂,除标准段外每隔一段距离还要建综合口、出线仓、投料口等附属结构,管廊土建部分完成后,接着进入机电安装部分,包括通风、照明、气体检测、温湿检测、监控、消防、托架等配套设备设施。
李健
琶洲西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从2019年7月开始施工,无论天晴或者下雨,李健每天有10来个小时都在工地上,督导各个施工队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及方案要求把好每道关口。每完成一道工序,李健都要仔细做好检查,钢筋型号及绑扎间距是否符合要求、保护层的厚度是否达标、脚手架搭设是否规范、模板平整是否满足要求、混凝土浇筑质量是否可控等。
工地坚持24小时施工,夜晚巡查对于李健来说也是常态。“场地狭窄,工序繁多,必须合理安排好各工序的先后施工顺序,才能保证现场施工有条不紊地开展,确保工程进度可控。作为一名工程建设人员,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段管廊建设,在工地的每一分钟都得打起精神。”李健表示。
统筹/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雅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春林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韵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