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新科技统计汇总数据发布,各区科研能力谁更强?
大洋网讯 近日,广州市发布最新科技统计汇总数据,此为2020年完备权威的“统计数据”。其中广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行业科技机构(非企业)调查汇总数据(2020)是依据科技部返回数据包利用国家调查系统的汇总功能生成的汇总数据编辑而成,其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的科研机构指的是政府部门属独立理工农医领域机构、政府部门属独立社会与人文科学领域机构、政府部门属独立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从事研发与技术服务的其他事业单位和县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总称。
公立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科研力量的主力军。因为该数据非常具有看点,既可以反映广州创新资源的整体情况,也可以比较广州11个区科技创新水平孰强孰弱,所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对数据进行了梳理。
中央属省属科研机构“聚宝盆”效应明显
广州一直具有大院大所大平台的集聚优势,这种优势也体现在中央属、省属科研机构的数量上。数据显示,广州具有189家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的科研机构。其中中央属占13.76%、省属占52.39%、市属占19.04%、县(区)属占14.81%。
由此可见,广州地区的省属科研机构数量最多,这反映了广州作为省会城市的优势和地位。当然,广州也正扛起省会城市的责任,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便提出,坚决扛起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加快科技创新“智联通”。同时在广州今后5年的目标中,省会城市服务保障全省发展大局能力进一步提升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大院大所往往具有聚宝盆的效应,集聚的是优质人才和项目。数据显示,广州地区公立科研机构的R&D人员(从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集中在中央属和省属科研机构。其中省属科研机构R&D人员达到11367人,中央属科研机构R&D人员达到9640人,分别是市属科研机构R&D人员数量的4.3倍和3.6倍。从科技收入对比来看,省属科研机构的89.26亿元和中央属科研机构的75.12亿元,也远高于市属科研机构的21.54亿元。
广州地区的中央属、省属科研机构在拥有很多优质资源的条件下,在科技产出上自然也表现不俗。记者选取科研机构中政府部门属独立理工农医领域机构和从事研发与技术服务的其他事业单位两个类别进行分析,中央属、省属科研机构在专利授权件数、科技论文篇数、科技著作种数上都具备优势。
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是基础研究赖以取得突破的保证。广州日报记者也发现,中央属的理工农医领域机构更为大手笔地在基础研究上进行投入。在课题经费内部支出方面,中央属理工农医领域机构投入最多的是基础研究,省属和市属理工农医领域机构投入最多的是试验发展。在“从事研发与技术服务的其他事业单位”这一门类中,中央属事业单位投入到基础研究的经费也相对较多。
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优势明显
因为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的科研机构分布不均,这也导致了广州11个区在创新资源和创新禀赋上的差别。
记者梳理数据发现,天河区、越秀区、黄埔区、海珠区、南沙区在科研机构数量上位居前五。五山、黄花岗、新港路等地区本身科研院所就非常密集,这造就了天河区、越秀区、海珠区的先天优势。从化区目前未有一家科研机构。
根据2016年的广州科技统计汇总数据,黄埔区的科研机构只有11家,位于广州各区第四。黄埔区近年来努力搭建创新平台,目前该区集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6家,占全市42%;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8家,占全省2/3。而2020年广州科技统计汇总数据显示,该区的科研机构数量已经达到31家。
各区科研机构的R&D人员的分布也大体与科研机构的分布大体呈现同一趋势,科研机构的R&D人员数量排名前列的区分别为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南沙区和海珠区。
从科研机构科技活动收入对比来看,收入最高的区则是位于越秀区的科研机构,达到44.967亿元。其次是天河区(44.965亿元)、黄埔区(38.663亿元)、海珠区的(17.69亿元)。其中位于越秀区的科研机构获得了33.47亿元的政府拨款,而位于黄埔区和天河区的科研机构则分别获得了29.65亿元和28.58亿元的政府拨款。
从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上看,位于天河区的科研机构发表的科技论文达到4020篇,位于越秀区的科研机构发表科技论文数量为1579篇,此后分别为位于南沙区、海珠区、黄埔区的科研机构。
在专利授权项这一指标上,排名前列的则分别是来自天河区、越秀区、黄埔区、海珠区、南沙区的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的数据只是广州创新版图的一个侧面,揭示了11个区在创新资源方面的部分差异。随着“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创新资源配置的思路更加深入人心,如何用好科研机构的大脑作用才是更重要的一项课题。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龙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龙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