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闯创干 | 广州市国资委:发挥好国资国企“公转”作用

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进入虎年,广州各大国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足“虎劲”有序开工,奋战“开门红”。广州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入2022年,广州国资国企将推动党建再加强、改革再深化、创新再加力、投资再提速、产业再升级、发展再增效,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奋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开门稳,力争全年国企主要经济指标不低于全市发展水平,打造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广州各大国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足“虎劲”有序开工,奋战“开门红”。图为位于北京路步行街上的广百百货。王燕摄

全力推动提质增效稳增长,切实扩大有效投资

广州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崔彦伦介绍道,过去一年,广州国资国企主要经济指标创下历史新高,营收更是首次破万亿元,全市国企资产总额从前一年的超4万亿元跃升到超5万亿元,持续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广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国资国企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做出了清晰明确的指引。”崔彦伦表示,广州市属国企既要“自转”,做强做优做大;又要守初心,履行职责使命,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发挥“公转”作用。全力推动提质增效稳增长,切实扩大有效投资。

据介绍,2022年广州市属国企承担攻城拔寨项目199个,年度计划投资1378亿元,占全市比重超1/4。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市属国企将持续投资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基础设施类项目,增强广州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城市高效运转。

此外,广州国资要发挥产业投资引领作用,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产业招商引领作用,加强资本-产业招商力度,放大国有资本作用,跟踪对接省市区招商引资项目,以“资本+招商”方式,形成“以投促引、以投促产”的产业投资模式,努力促进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项目落地广州。

打造“1+5+X”国资现代产业园区

崔彦伦表示,2022年广州市国资委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加速优化相关产业布局。

一方面,搭建产业平台,打造“1+5+X”国资现代产业园区,培育发展以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商贸服务、现代农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体系,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打造成为支撑广州未来发展新的产业集聚平台。

另一方面,夯实“产业链”,延伸“资本链”。在各产业领域培养一批链主企业,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做实延伸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电梯等产业链,以广州酒家、风行、王老吉、珠啤、浪奇等为基础发展食品及快消品产业链,加快酒店品牌输出,做大酒店产业链。优化工业投资结构,主动谋划一批增量工业投资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强化资本运作,2022年力争新增上市公司2-4家,力争完成2家上市公司“二次混改”。通过将资本链转化为产业链,加速产业链与资本链对接融合,打造链网工程,做大产业规模。

打造“1+5+X”国资现代产业园区,图为广州开发区专精特新产业园。 杨耀烨 通讯员 李剑锋 摄

深化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国资大数据监管平台

进入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收官年。

“广州国企改革蹄疾步稳,目前,改革任务总体完成率超过90%,提前完成国家和省规定的年度任务。”崔彦伦介绍道,接下来,将支持“双百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总结推广混改试点经验,提升混改质量和效果。构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集团层面开展职业经理人试点,符合条件的二级及以下企业全面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持续推动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

科技创新激发国企活力,接下来,将推动企业积极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中担当更大的责任,确保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65%以上。

崔彦伦还强调,广州国资国企将深化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国资大数据监管平台,逐步实现对“三重一大”决策、重大投资、资金集中管控等方面的实时监督。国企以“一把手”负责制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转型成效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引导国企率先建成一批数字化示范项目,支持国企参与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建设,助力我市数字经济发展。

广州市国资委新年“计划书”

高质量发展

2022年,广州国资国企将推动党建再加强、改革再深化、创新再加力、投资再提速、产业再升级、发展再增效,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推动出台《深入推进广州市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现代产业园区

加快“1+5+X”广州国资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进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基础设施类项目。

资本运营

落实资本运营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新增上市公司2-4家、完成2家上市公司“二次混改”。

数字化

推动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65%以上。

老字号

做活做新老字号;构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晓丽 实习生曾文韬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杨耀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