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掏耳”“采耳”?这些误区要警惕!
大洋网讯 有些人一闲下来就喜欢不停地掏耳朵,有些人在洗澡或游泳后用棉签清理耳朵,还有些人喜欢做“采耳”......对此,来自耳鼻喉科医生表示,在耳鼻咽喉科,其实每天都会有很多耳部疾病的患者就诊,常见的耳部疾病主要包括真菌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耳鸣等,而且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各不相同,其中大部分的外耳道疾病都是由不良的掏耳习惯造成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针对一些常见的“掏耳”误区,专科医生给与了相关指引。
案例:
男子患真菌性外耳道炎
曾去沐足店“采耳”
近期,王先生因为耳部瘙痒约半个月前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分院耳鼻喉科就诊,经询问,患者平时爱用手或棉签掏耳朵的习惯,一个月前曾在某沐足店“采耳”,经耳内镜等检查确诊为真菌性外耳道炎,予耳道冲洗、硼酸酒精滴耳、抗真菌药膏涂耳等治疗一个月后,耳部症状缓解,医生叮嘱其注意禁耳进水,禁反复掏耳及“采耳”,之后病情没有再复发。
对于王先生这类患者,在耳鼻咽喉科门诊几乎每日都会见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分院耳鼻喉科主任李琦介绍,有一些日常的“掏耳”行为存在认识的误区,市民应及时纠正。
1、没事的时候不停掏耳朵?
我们的耳朵其实不喜欢太干净。外耳道软骨部分的皮肤有耵聍腺,其淡黄色黏稠的分泌物就是耵聍,俗称“耳屎”。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耵聍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平时借咀嚼、张口等运动,耵聍会不断地自行排出耳道。耵聍若逐渐堆积成团,阻塞外耳道,则称为耵聍栓塞,耵聍一般为黄色、棕褐色或者黑色,质硬如石或质软如泥,多与外耳道紧密相贴,不易活动,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处理,不能自行清理。如自行处理不当,外耳道壁破坏或发生炎症,会使角化上皮细胞加速脱落,且排除受阻,在外耳道堆积过多形成胆脂瘤,胆脂瘤会越来越大,继续破坏外耳道皮肤甚至骨质,病灶内有大量的白色上皮样栓塞物,所以出现外耳道栓塞情况应及时到医院接受专业处理。
2、洗澡或游泳后用棉签清理耳朵?
洗澡或游泳时,由于耳廓的保护,水是不会轻易进入到外耳道的,一般只停留在外耳道口,所以不需要特殊的处理,水也会很快挥发掉,不会造成耳部不适,如果用棉签清理,很可能将外耳道口的耵聍推到里面,与鼓膜相贴,无法排出,长期堆积会堵塞外耳道,还有可能损伤鼓膜。如果使用的棉签不卫生,反而会引起一些外耳道的疾病。
3、喜欢经常去“采耳”?
采耳,顾名思义就是掏耳朵,起源于民间。采耳的工具一般比较简陋,竹签、细棍子、耳勺、鸡毛棒、鹅毛棒等,而且这些工具都没有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每个人都在共用,所以这种掏耳朵方法存在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隐患,临床中也的确存在一些患者在采耳后出现不适,到医院被确诊为真菌性外耳道炎。
到底该如何正确掏耳朵?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是不需要刻意去清理外耳道的。耳道内的菌群有自己的生态平衡,如果总是人为地去干扰,反复过度掏耳朵,可能会造成外耳道疼痛、瘙痒甚至损伤外耳道皮肤,外耳道皮肤的抵抗病菌的能力下降,引起炎症。
平时我们可以用粗细合适的干净棉签简单清理外耳道口的耵聍,由于鼓膜位于距外耳道口约2.5cm的位置,骨性外耳道的皮肤菲薄易受损,而且外耳道呈S型曲线,故不宜将棉签伸进过深,以免损伤耳道皮肤或鼓膜。如耵聍分泌旺盛、排出不畅,可选择定期到医院清理。如出现耳道瘙痒不止、耳道流水、耳道疼痛、耳堵闷感、耳鸣或听力下降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刘进娣、刘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