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均增长11.67%!5图读懂广州创新十年“城”绩
大洋网讯 对照国际通用指标,广州创新活动投入水平如何?科创绩效考核能打几分?新冠疫情给广州创新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3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1》(简称《指数报告》)。《指数报告》使用4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重点监测和评价广州市2010年以来创新发展变化情况。
测算结果显示,2010-2020年,广州创新指数年均增长11.67%,勾勒出城市创新能力的“上扬曲线”。与2010年相比,广州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4个一级指标均有显著提升,其中创新绩效的“上扬”最为突出,这背后是广州技术交易的活跃程度、高新技术企业的密度、全社会创新产出综合水平等指标的大幅增长。
“尽管因为疫情原因,此次发布有所滞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所所长玄兆辉在北京连线道,“但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广州创新逆势加速发展,显示出这座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及科技创新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的不断提升。”
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更密,科普经费大增
近年,广州“大手笔”建设“大国重器”,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建设,计划总投资达146亿元。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牵引,广州着力构建创新资源高地。
地方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创新人才资源的储备状况以及创新资源投入结构,共同构成了“创新资源”这项指标。
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上,广州近年来一直在“加码”:全社会 R&D经费支出占 GDP的比重在2010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别是1.79%、2.87%和3.10%,研发资金投入强度逐渐加大。但报告也显示,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政府财政支出承受较大压力,财政科技支出相应压缩,广州作为抗疫“南大门”,2020年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比2019年下降了0.92个百分点。
但另一项经费——人均科普经费在2020年得到大幅提升,从2019年的8.68元/人增加至16.25元/人,反映出政府对提高市民科学素养的资金投入力度。广州对创新人才的培育成果在另外两项数据中得到体现:2020年,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 R&D研究人员数为138.51人年/万人,较2019年的133.76人年/万人有较大幅度提升;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则从2019年的20.8万人增长到23万人。创新人力资源密度越高,也意味着区域创新潜力越大。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玄兆辉建议,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等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三是引导各类风险资本等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鼓励全社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企业创新:43.25%规上工业企业设有研发机构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数3年累计超过3万家,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一。
如何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产出成效?《指数报告》通过观察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即国内专利授权量和拥有注册商标数2组数据来测算。
其中,企业专利授权数在2010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0.51万件、7.84万件和9.21万件,2020年较上年增长17.54%;2010年、2019年和2020年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数分别是18万个、125.09万个和151.41万个,2020年同比增长21.04%。
《指数报告》指出,2020年,广州积极推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产出,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撑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
要引起注意的是,2020年,43.25%的广州规上工业企业设有研发机构,比例较2019年的45.14%有所下降。“从设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来看,2020年较2019年有小幅的提升且实现了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但是规上工业企业数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导致规上工业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得分有所下降。可见,广州市企业对于研发的重视程度正在增强,未来还有更大发展空间。”《指数报告》指出。
创新绩效:技术合同金额实现“千亿增长”
去年2月,广州市科技局发布一则喜讯:广州2020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256.53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
“榜眼”成绩来自于广州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两端的“硬实力”,科研能力强,转化水平高。例如,中山大学刘奕志教授团队以“羊毛甾醇前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系列研究成果,为广州润尔眼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白内障药物研发提供核心关键技术,转化金额达到13.8亿元。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反映技术交易的活跃程度,是一座城市创新绩效的重要体现。2020年,广州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2256.53亿元,较2019年的1273.36亿元有大幅度的提高。
《指数报告》分析了“千亿增长”背后的政府鼓励政策。在市层面,广州出台《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8-2020年)》《市属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核算及分配工作指引》等成果转化政策措施。海珠、天河等区也有相关系列出台,推动建设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此外,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推动技术合同登记全流程线上业务办理,联合科研院所、行业领先企业等举办系列高端产研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及创新产品在穗转移转化。
创新环境:“金融活水”浇灌科创之花
如何抵御疫情带来的冲击?广州持续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汇聚金融支持、人才支撑等“阳光雨露”。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全市2932家企业提供贷款授信累计370.53亿元,合作银行共累计发放贷款300.99亿元。其中,资金池合作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在5%左右,有效缓解了轻资产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
《指数报告》以“创新环境”指标反映区域创新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服务体系、人才储备和资源保障。在5个二级指标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年发放贷款额”得分最高,展现了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良好的融资状况。2019年、2020年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年发放贷款额分别为48.41亿元和150.49亿元。
经税务部门核定的企业申报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经费总额占企业研发经费比重是反映企业经营的政策环境变化的指标。2020年,广州企业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经费总额达到561亿元,较2019年大幅增长了13.10%,此类经费总额占企业R&D经费比重由2019年73.2%的降至72.4%,下降了0.8个百分点。
2021年8月,广州市政府印发《关于新时期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加快建设风投创投之都、进一步提升科技信贷水平等7个方面,提出32条具体措施,强调要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推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