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态丨提高主观福祉,广州居民区绿地配置或将优化
大洋网讯 绿地不但能够为人类提供主观福祉,也能提供多种有利于环境和人类的生态服务。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研究领域。下一步,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以广州居民区为例,探讨如何合理配置绿地以优化其生态服务功能。
绿地能为人类提供主观福祉
对于都市人而言,绿地不但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升城市居住舒适度,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有很多国外学者通过测血压、唾液(里面有表征压力的成分)、心跳、皮肤电导率等数据,发现绿地的益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市民在华南国家植物园遛娃。
2020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刘红晓博士在任海研究员指导下,收集了居民绿地暴露指标、自然联结度指标、心理健康指标,通过研究发现自然联结度在提高主观福祉方面的贡献超过了自然暴露,而自然暴露对缓解抑郁的贡献大于自然联结度。这项与都市人群息息相关的研究,揭示了自然暴露与自然联结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到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刘红晓博士告诉记者,还有一些研究发现,通过自然暴露可以减少屏幕时间和成瘾的症状,如戒掉游戏,手机成瘾等。
关于绿地的益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助理研究员焦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绿地不但能够为人类提供主观福祉,也能提供多种有利于环境和人类的生态服务,例如固碳释氧,减少空气污染和城市内涝,降温、降噪,提升生物多样性以及美化环境等。
城市绿地七大益处逐个数:
1、固碳释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缓解温室效应,并相应释放出人类生存必需的氧气。
2、净化大气。某些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臭氧等,还可以通过叶片表面的绒毛等结构来“抓取”固定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如PM2.5, PM10),从而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
3、减少内涝。绿地具有减少地表径流,以及滞洪和蓄洪的能力,是城市海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4、调节微气候。绿地能够通过遮阴和蒸腾,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进行明显的降温增湿等微气候调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居民健康热风险,有效提升城市的居住舒适度。
研究发现,颜色较暗的区域(绿地及其周边)温度较低,而中间建筑集中分布的区域温度则明显相对较高。(受访对象供图)
5、提升动物多样性。绿地既可以为动物提供栖息之所,也可以作为动物迁移的“踏脚石”。例如广东每年冬季有大批候鸟迁徙过来,其中还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候鸟南迁之路漫漫,非一朝一夕可达,旅途上的各种类型的绿地就为它们提供了暂时休息的“歇脚之处”。
6、降低噪音。现在噪声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个主要污染,而绿地能够对噪声产生有效的衰减作用,日常生活中很明显就能感觉到,从交通噪声污染严重的道路进入绿地公园之后,噪声强度就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似乎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7、此外,绿地还具有美化环境,休憩娱乐等功能,花草树木能够给人带来美学上的享受,使人心情愉悦、放松,也能促进人们在公园等绿地环境进行锻炼、野餐、家庭聚会等有益的活动。
市民在华南国家植物园跑步。
下一步:将探讨广州区民区合理配置绿地课题
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是人类的共同目标,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坚持和坚守。
“我们有些研究内容是‘靠天吃饭’的,比方说每次下雨的时候,研究地表径流的同事就会立马拿工具外出采集样本。”焦敏说,还有些需要人为持续且高频监测的工作,需要研究人员长时间蹲守在仪器旁边。“当三伏天白天特别晒的时候,我们会打个太阳伞蹲守在仪器旁边,一待就是一整天,后来再出去做实验就笑称是出去当“蘑菇”。如果遇上需要连夜测量的情况,我们也会带上折叠小马扎坐着,互相拍蚊子。”
虽然绿地具有多种有益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生态服务功能,但绿地本身面临着覆盖面积减少、种类单一等极大的威胁,相应也极其显著地损害了绿地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比方说,目前全球各个城市都在快速发展,一方面大量绿地都被道路、建筑等不透水替换,绿地覆盖面积大幅减少,此外也存在绿地植物种类多样性大幅降低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站在人文生态的角度、美化城市环境的角度,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绿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可小觑的一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以广州居民区为例,探讨如何合理配置绿地以优化其生态服务功能。”焦敏说,“我们需要爱护绿地,与绿地和谐共处,这样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