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非遗”讲座首次走进国图讲堂 让观众更多地熟悉辽宁的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
近日,“辽宁非遗” 讲座首次走进国家图书馆讲堂,在国图讲堂上讲述发生在辽宁黑土地上的非遗故事,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当日线上观看量达120万人次。此次讲座通过海城高跷、抚顺地秧歌、凌源皮影戏、岫岩玉雕的素活技艺等具有辽宁地域特色非遗项目的讲解,让观众更多地熟悉辽宁的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
辽宁拥有7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18项省级非遗项目,剪纸、皮影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文化遗产形成了辽宁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形态。此次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以“黑土地上的辽宁非遗”为题讲述发生在辽宁黑土地上的非遗故事。
在讲座中,宋晓冬告诉网友,海城高跷和抚顺地秧歌是辽宁地区较有特色的两种秧歌样式,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从1989年开始,海城高跷开始走出国门,先后到奥地利、匈牙利、日本、美国、塞舌尔、俄罗斯等国家展示中国的民间技艺。“踩在木棍上的东方芭蕾”是外国友人对海城高跷的盛赞。
而抚顺地秧歌与满族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点可以在抚顺平顶山镇大琵琶村的年俗活动中找到佐证。大琵琶村满族人口占80%以上,由于地处偏僻,受外界影响较小,因而村子里还保留着一些相对完整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里的扭秧歌,正是抚顺地秧歌的原始形态。宋晓冬说,这种满族的文化遗存不仅存续在地秧歌里,而且在满族民间故事、满族剪纸、满族刺绣、满族祭祖习俗、满族小吃等中,也都有体现。
一位陕西的网友说,从讲座和播放的短片中,她知道了陕西皮影与辽宁的凌源皮影戏有什么不一样,凌源皮影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节奏快,非常符合东北人豪爽的脾气和秉性。 陕西的影人造型上多是小眼睛、眯缝眼,而凌源的影人多是浓眉大眼,器宇轩昂,更符合东北人的审美。通过小小的影窗,可以看到宏大的历史,也可以感受辽宁地域特色文化的魅力。
辽宁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110种,其中就包含了岫岩的玉石、阜新的玛瑙、本溪的松花石和抚顺的琥珀煤精。这些储量丰富的矿藏,是辽宁的资源家底,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自然贵比“珍宝”。宋晓冬从非遗的角度给大家讲述了“辽宁四宝”的不同特色。
讲到阜新玛瑙雕刻技艺时,宋晓冬用图片展示了两件曾获天工奖的玛瑙作品,一件是杨克全的作品《化蝶》,另一件是于杰的《乡情》。《化蝶》用蓝灰色玛瑙雕成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形象,灰白色玛瑙精雕成小桥、流水,最为绝妙的是运用天然花纹雕刻成的一对蝴蝶,栩栩如生,跃然眼前,给人以无限浪漫的感觉。
介绍琥珀雕刻技艺时,宋晓冬说,辽宁抚顺有“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西露天矿”。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琥珀和煤精被发掘出来,琥珀被称为“煤黄”,煤精被称为“煤玉”,都是“藏于煤海的珍宝”。
辽宁地处广袤的黑土地,世代耕作的劳动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悠久的文明。这些文化遗产根植于辽河文明的母体,又融入了不同区域的人文习俗,作为“物质化”的遗存,见证着历史的更迭,作为“非物质”的形态,活态传承,生生不息,共同构成了辽宁地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杨 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