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区直击|管控期间,一栋普通居民楼的爱与盼

大洋网讯 广州本轮疫情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节奏。在康鹭片区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管控一月有余,住户从最初百余人到如今仅剩8人,居民是如何坚守的?会有哪些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资料图】

近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连续走访数位居民,他们顾好自己的同时也不忘伸出援手,一心做好防护也牵挂家人,依然期盼解封后的日子。

拉了微信群,邻居熟络了起来

广州海珠区凤阳街康鹭片区面积仅1平方公里,这里握手楼林立,总数超过四千栋。康乐南约六巷横二巷10号是一栋普通的居民楼,楼高七层,每层四户。本轮疫情发生时,楼内居民共138人,基本是从五湖四海汇聚到此的制衣行业从业者。6年前,许铁打经亲戚介绍,带着妻子从河南驻马店落脚到此,至今一直从事回收服装下脚料的工作,年收入十万元左右。

11月25日,由于疫情的原因,楼长许铁打通过微信群与楼栋里的居民加强联系,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10月23日,海珠区发现感染者。11月6日,该区单日新增1880个感染者,康鹭片区等是本次疫情的集中爆发点。11月7日上午,第六网格负责人打电话邀请许铁打临时当“楼长”,科普说这一角色包含“洗楼排查、生活保障、核酸筛查”等任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非常重要。

制衣从业者早出晚归,很少与社区发生交集。第一次听到“楼长”这个词,许铁打虽然有点蒙,却爽快答应了。他觉得,可能因为自己住在一楼,会和每个路过的人打招呼,相对更了解大家,所以才被推选为“楼长”。

那时,楼里尚未出现感染者,安全系数较高。他当晚就挨家挨户敲门加微信,第一次拉了一个微信群,名叫“10号一楼楼主”,成员一共58人。随着疫情形势发展,原本完全不认识的邻居,在群里逐渐热闹起来,信息疯狂刷屏。“大家待在家里,聊聊天也能打发时间。”疫情报道、核酸通知、物资发放、管控时间、借锅送菜……邻居们不断交换资讯,传授克服困难的经验,也乐意伸出援手,让焦虑减轻了不少。经常要到凌晨一两点,大家才愿意睡下。

受访的居民说,“楼长”许铁打冒着风险做了不少事。11月中旬,他帮助社区摸查符合要求人员的返乡意愿;还有,曾有几天时间,网上可以买药,他不辞辛劳地一趟趟取回来,还将自家的三轮车放在巷口,成了临时的“无接触式配送点”。

“没什么。”许铁打摆摆手说,尽管大家不十分熟悉,但在特殊时期需要一起扛下来,况且房东有减房租,“1500元,平时每个月三号就应该交的,这个月没有来要,湖北武汉发生疫情那一年,房东免了我两个月房租”。

一位居民做完核酸后返回楼栋,她希望堆积在过道上的垃圾能尽快运走。

尽量搞好自己的生活

在许铁打眼里,初期大家并没有太担心疫情。直到11月10日早上,所在楼栋出现第一例阳性,邻居们的神经才一下子绷紧了。“病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就在身边。”对方得知核酸异常后,便在微信群里通知了房东,由房东再通知社区等待转运。此后每一天,整栋楼连续出现病例,有时几个,有时十几个。截至11月26日,楼里仅剩8人,其余均被转运。

实施管控措施以后,吃饭问题被提到了第一位。在政府配发物资包之外,11月8日晚上十一点多,美团买菜专门开通网购渠道,许铁打马上将消息传到群里,提醒大家做好准备。第二天早上7点,仅仅几分钟,具备做饭条件的家庭全都下单,他独自骑着三轮车去固定物资接收点取回来。

许铁打说,一家三口吃惯了面食,这一个月坚持用面粉做馒头、包子以调剂生活,“除了少青菜,我们的生活正常保证,再撑半个月没问题。今天每个人发了一根玉米,我老婆直接把玉米粒扒拉下来了,再炒一下,总之想办法根据物资包去改善一下伙食。”

住在602房的赵淑兰,来自湖北省松滋市的农村,高中一毕业即到鹭江做制衣技术工人,先后辗转河北、武汉等地,5年前正式在广州扎根。目前,她是厂里的平车长工,行情好时每个月能挣到一万元。10月24日下班时,老板告诉她,根据海珠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告要求,工厂停工三天。

居民赵淑兰下楼做完核酸后在楼道里刷抖音,她希望可以尽快返回家乡过年。

11月25日,和记者交谈时,赵淑兰显露出热情乐观的天性。“我感觉都吃胖了,因为不干活。物资储备是够的,有四斤面条,还有一些烩面,我也不挑食,但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我不喜欢在外面吃烧烤、叫外卖。”在家里,她下厨,另外三位室友负责备菜、洗碗,场面充满生机。如今,她一个人吃饭简单很多,“早餐就是稀饭配榨菜或者火腿肠,或者豆浆配两个鸡蛋”。其间,房东经常会问他们是否需要物资,“他们那里人多,给了一瓶75%酒精消毒液让我经常喷一喷。后来缺酱油和盐,昨天政府发了”。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绿码

为了最高效率锁定阳性的样本,管控区最近采用单人单管做核酸。采样通常在每天早上10点左右进行,检测结果一般会在当晚出来。许铁打和邻居们一样,十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码状态。如果过了时间还没出,他就有点紧张,好几次会在凌晨做抗原检测,看到试剂盒的C处显示一条杠时才安心休息。

许铁打的出租屋共有三间房,住着他、妻子和大儿子。从各处收来的、还未来得及转走的服装下脚料占据了几乎三分之二的空间,加上一个小厨房和卫生间,供人活动的空间相当逼仄。“除了做核酸,也不能出门,每天就是吃完饭躺着玩手机,腰都睡疼了。”但他总说:“无聊嘛,没办法。”

紧贴进门处,一张棉席铺在地上就算是床了。因为下脚料刺鼻,这些年来,他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疫情以来更频繁用酒精对门口、地面、扶手等处消毒。大家分开吃饭,反而很好地保护了彼此,三口人一直是绿码、核酸阴性。

同样保住绿码的有黄春荣和妻子裴少敏。他们开了一个服装烫染的档口,疫情发生后就坚守在这里,不敢出门逛,每隔一小时会用酒精消毒一次,还用可乐瓶装水堵住下水道,以防气溶胶传播病毒。

随着室友全部被转运,赵淑兰都没人可说话了。有工开时,她下班已经是凌晨了,早上8点闹钟响了都不想起来,这段时间,她睡得不踏实,经常不到7点就醒,主要看一下码是不是绿的,“如果还好就放心了,困了就继续睡一下,不困的话就刷一会儿手机”。

疫情发展牵动人心。赵淑兰说,70多岁的老母亲每天要和她通两次视频电话,她经常跑到楼下去蹭WIFI,“就是问我好不好,我回答说,别着急,别担心。”作为家里的老三,许铁打经常收到家人的挂念,和在郑州打拼的二哥通话时,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做好防护、注意身体”,“对老母亲报喜不报忧,有大哥在老家照顾着。”

一位居民家里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和酒精消毒液。

期待出“村”回家

11月24日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最新情况表示,对于连续3天以上没有新增病例的各单元和各楼栋,海珠区通过一一上门的形式,认真详细地做好返程意愿登记,并收集好近5日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形成集中健康监测人员的大名单。对于集中健康监测的群众,连续3天核酸阴性,该区根据本人的需求,及时主动与目的地疾控部门密切对接,全程为自愿返乡的群众提供购票乘车等保障工作。对此,许铁打、赵淑兰、黄春荣等人非常期盼,他们觉得自己符合条件,“希望早点出‘村’,争取回家过年,看看父母和孩子”。

谈及将来,赵淑兰计划继续好好工作,存够钱供10岁的小儿子未来上大学,“老公照顾儿子,女儿在武汉上大学,我是刀子嘴豆腐心,很想念他们”。

去年,许铁打的大儿子也来广州做制衣工人,学一门技术,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他挣的钱自己存着,我们又不去问他要。但要结婚,就得再在县城买一套,所以还得辛苦几年。”他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俊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