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月留声 | 珍惜那些默默无闻的“郎玉君”

人物档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郎玉君:东北人,50多岁,2000年左右同妻子曾桂芬一起进入广州市水荫四横路63号楼从事保安工作至今。20多年来,除了本职工作,他还主动承担了大院的保洁,平时帮助调解邻里纠纷,为行动不便的长者解决生活上的小问题。由于踏实肯干,郎玉君被居民们称赞是大院里的劳动模范。

郎玉君的四件宝

一间铁皮屋-20多年夜夜睡在保安亭

一把红木椅-“脑血栓”奶奶聊天时的专座

几把旧雨伞-随时帮助雨天没带伞的人

一把竹扫帚-为大院扫了20多年的地

郎玉君每夜值守的铁皮屋。

大院居民

在大院里居住了好些年,每天总能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挥舞着大扫帚,他和大家亲切地打着招呼、迎来送往,热情洋溢地干着手里本不属于他的活计。

他是大院保安郎玉君,和妻子一起从东北来广州扎根。郎玉君把整个大院都当成自己的家,年复一年勤勤恳恳照应着大院里的一切。疫情期间,他每天给楼道清洁和消毒,“守住大院里居民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是我觉得最幸福的事”,“我没有在工作,这是我的家,我每天都只是在生活”。

“眼里有活”的热心肠

郎玉君与妻子曾桂芬是水荫四横路民政局宿舍大楼的保安员,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他是个“眼里有活”的热心肠,这么多年了,早起的人们急急忙忙地出门,总能碰到在大院里扫地的郎玉君,他笑着与每一个人打招呼。楼上的姐姐打趣地问:“你怎么还不下班?”郎玉君露出一口不太整齐的牙齿和宽宽的牙缝,笑着说:“我已经下班了呀,正在休息呢!”

不仅每天早上把大院里里外外打扫干净,习惯干活的夫妻俩看见院子哪里脏了马上动手清理,二十多年来天天如此。因为每天都看到这样的场景,居民们也都习以为常。大家似乎都忘了,这并不是他们工作范围内必须做的事。

“最能吃苦”的夫妻俩

郎玉君与曾桂芬结婚的时候,还是东北山区的农民。为了多赚点钱,他考了驾驶证,进城给别人开车,结果把腰撞伤了。不能再开车后,夫妻俩经亲戚介绍,从东北来到广州,那是1999年的事。

民政局宿舍楼正好在那一年竣工,夫妻俩去应聘保安。宿舍楼正好有间小屋子供保安居住,他们很珍惜这个环境,既有了家,也有了工资。

那个年代薪水很低,一同招进来的保安相继都离职了,只剩下这对夫妻。负责宿舍管理的人说:“只有你们夫妻俩最能吃苦!就用你们俩吧,不再招人了。”

24小时值班的保安系统,本来是三班轮值,剩下两人怎么安排?管理人员的鼓励让郎玉君很受鼓舞,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他决定用行动作为回报。有一天,附近有住户家里发生了入室盗窃,损失严重,事主垂头丧气,居民们也议论纷纷。当时,新建好的宿舍大楼并没有大门,郎玉君建议加一道铁门,在铁门外建一个保安亭,保安亭里安置了一张床。从此,铁门每天半夜十二点准时上锁,他一个人无论冷冬炎夏都睡在铁门外的保安亭里,居民们安心了。

郎玉君主动承担大院的清洁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

“不讲情面”的东北汉

有一天,凌晨五点,一个醉汉闯了进来,郎玉君把他拦住。醉汉并没有醉得很厉害,他站在大门口大声喊:“我不走,坚决不走!”这个声音划破了寂静的夜空,附近的狗都叫了起来。身材魁梧的郎玉君二话不说,拎起他的衣领拽出了小区。事后,醉汉过来道歉,郎玉君说:“大家上班很辛苦,孩子们也要上学,我要保证不能有噪音影响到他们睡觉,否则就是我失职。”

有个陌生人把车开进了小区,停在消防通道上。郎玉君堵住车门不许车主下车,要求他把车开走。车主很生气,扬言要报复郎玉君。居民们听到争吵声,纷纷下楼来,站在郎玉君身后支持他。郎玉君笑笑对车主说:“我天天在这里值班,你要来报复我,我等着。”

白天是曾桂芬值班,大家都好奇地问她:“老公天天不回家,你没意见吗?”她哈哈大笑,说:“他晚上睡在外面,整幢楼的居民都安心,我也安心,这不挺好的。”

大院从2002年到2009年没有发生过一例盗窃案。之后整个社会面的安全指数大幅提升,郎玉君仍然每天晚上住在保安亭,为居民们守夜。

敬老助老的好邻居

好多居民搬了家,新住户又搬了进来,大院里的面孔变了一拨又一拨。搬走的居民留下了很多家具与日用品,拜托郎玉君帮忙处理。郎玉君把质量还好的家具和用品送给附近的困难户,自己留下一把红木椅子、一台旧电视机和几把雨伞。

楼上有位患了脑血栓的奶奶,每天下楼找郎玉君聊天,这张红木椅就是奶奶的专座。然后他打开那台稍显破旧的小电视机,让奶奶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看电视,陪她说说话。楼里像奶奶这种行动不方便的长者大概有十几位,一旦有突发事件,只要一个电话,郎玉君马上到场帮忙。比如水管坏啦、马桶堵啦,老人没有能力单独处理,郎玉君就帮他们找专业的维修人员,一直到问题解决才离开。

广州夏天多雨,路过的行人常常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成落汤鸡。郎玉君邀请没带伞的人进保安亭避雨,把居民们留下的雨伞送给他们。大家会回来送还雨伞,并把家里多余的伞拿过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在郎玉君的带动下,大院里互帮互助的氛围浓厚。

郎玉君自己建了一个快递收发处。

安心生活的“守门人”

疫情三年,大院门口变成了快递收发处,为了避免日晒雨淋,郎玉君加盖了一个顶篷。

有一位人民教师,因为工作忙,把订的鲜花忘了。当她下班走进大院门口时,才想起自己的鲜花快递。时间已经很晚了,她估计鲜花已经被闷得枯萎了。然而,当郎玉君看到她时,从桌子后面拿出一盒被浇过水的鲜花,教师的眼睛里闪烁着感激和惊喜的光芒。

除了鲜花,郎玉君还会在经过当事人同意后,对一些食物和邮件进行处理。因为受到郎玉君太多的关照,居民们视他如亲人。

又是一个农历新年。大楼每年年廿九会举行“洗楼梯大会”,家家户户都要帮忙洗楼梯,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后来,郎玉君与曾桂芬夫妻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提前几日把楼梯洗完。居民们突然想起来:咦?我们的洗楼梯大会活动取消了吗?郎玉君说:“大家过年忙里忙外的,我们能帮上这点小忙,挺好。”有时候有些家庭装修完,楼道落下泥土和灰尘,他们俩也会洗楼梯。居民们交口称赞:“自从有了这对夫妻‘镇守’大院,我们都过上了安心的生活。”

郎玉君有位忠实的棋友,每天早晨六点就来敲保安室的门,把郎玉君叫醒,两人对弈一个多小时,然后棋友去晨运,郎玉君开始干活。白天曾桂芬值班的时间,他可以回家好好睡一觉。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工作的时候,他总是笑着说:“我没有在工作,这是我的家,我每天都只是在生活。”

一年365日,没有休息天,没有节假日,他就守在这个岗位上,把这里当成家。

我不是在工作,我只是在生活

报料时,说起20年如一日清扫大院、20年如一日热心温暖的郎玉君,胡女士很动情。20多年的时间,把一对年轻的夫妻熬成了中年人,他们的青春岁月全部留给了这座大院和大院里生活的人们,大院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盆花,都享受过这对东北夫妻的照拂,每一个居民都感受过他们的热情洋溢。但在这对朴实的夫妇心中,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日常的生活,都是分内事,不存在什么加班,也谈不上吃亏和付出,“我没有在工作,这是我的家,我只是在生活”。郎玉君的词典里没有“算计”和“计较”,他只珍惜这日日寻常、日日平安。

“远亲不如近邻”,郎玉君的守护让大院里的居民习惯了彼此守望相助。愿这一小团火能够感染、温暖到更多人,珍惜那些默默无闻的“郎玉君”,去做身边人的“郎玉君”。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