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动态:老广过元宵,热闹胜除夕?月上柳梢赏花灯,细说元宵节的历史故事

欢欢喜喜闹元宵,过完十五过完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半、元夕、灯节等,是农历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中国人讲究“闹”元宵,人们在这天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天上圆月高悬,人间彩灯万盏,可谓“花市灯如昼,人流涌如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源:视觉中国)

【元宵起源:传说与历史】

元宵节这番热闹景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民间有“天帝放火”“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等元宵节起源传说。但若细翻史书,元宵节的起源,则要从汉武帝时期说起。

据《史记》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汉武帝时,会在正月的一天通宵达旦地举行祭祀天帝“太乙神”的庆典。后人普遍认为这是元宵的起源。

如唐代《太平御览》记载,“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意思是在唐代,人们在正月十五夜游赏花灯,是汉武帝太乙祭祀大典遗留下来的传统。

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也认为“张灯之始也,汉祀太乙,自昏至明。”

从历法的角度看,汉武帝颁发《太初历》,才把正月初一重新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而元宵本义是“正月望日”,就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东汉有燃灯习俗,隋唐后元宵节成全民狂欢节日】

元宵节,又有“灯节”的别称。根据记载,元宵燃灯的习俗最晚起源于东汉。明帝提倡佛教,效仿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做法,下令这天夜里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后逐渐形成元宵赏灯的传统。

“元宵不禁夜,自汉始”,两汉时期的元宵节,官方还会破例取消宵禁,称为“放夜”。

此时元宵节,主要与祭祀、信仰等相关,直到隋、唐时期,才逐渐走向世俗,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

(《万国来朝图》(局部)中悬挂的宫灯 故宫博物院藏图源:北京晚报)

《隋书》记载:“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

正月十五这天,官方搭起八里长的戏场,通宵达旦举行演出。城里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有的人还会戴上“兽面”,穿上奇装异服在街头表演。此情此景,才有了些“闹元宵”的味道。

唐代元宵的氛围更进一步。《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当时灯会盛况,“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城里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时人称之为“盛饰灯影之会”。街上更是人潮汹涌,有的人被挤得悬空而行,“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

天宝年间,唐玄宗下诏令,规定正月十四至十六要开门燃灯,弛禁三夜,任由人们彻夜狂欢,并且“永以为常式”,可以说是把元宵节确立为国家法定节日。

值得注意的是,这天还有“仕女无不夜游”的现象。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们得以出门游玩,上街赏灯。

这种情形在宋代更为普遍,“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男女青年借此良辰美景,邂逅相识,交流接触,因而又有人称元宵节是古代的“情人节”。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就更显浪漫。如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又如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还兴起了猜灯谜的元宵习俗,人们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贴在花灯上,猜中谜底的人有奖励。这一传统沿袭至今。

有意思的是,除夕之外,宋人还会在元宵这天“派利是”。据《武林旧事》记载,元宵当晚,官员们“以大囊贮楮券”,扛着布袋装着钱,派发给城里做生意的商民,谓之“买市”。

明清时期,元宵灯节活动已然成熟。明永乐年间,把灯节活动扩充至十日,从正月十一日到二十日。清乾隆时,则在灯节中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中的鳌山灯图源:北京晚报)

【元宵“改称”汤圆,与袁世凯有关?】

谈起元宵节,离不了“吃汤圆”的话题。吃汤圆的习俗,文献最早见于宋代。宋代诗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坐间成四韵》一诗,可能是最早描述元宵节吃汤圆的诗词。

(清代水粉彩画《卖元宵》图源:广州日报)

元宵和汤圆,都是这一节令食品的名称。关于这一称呼,坊间向来有个传说。相传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同音,认为不吉利,下令强行让百姓改称“汤圆”。

但这个故事其实站不住脚。早在明朝人吕毖编写的《明宫史》中就有“汤圆”的说法,称元宵“即江南所称汤圆者”,认为北方的元宵就是江南的汤圆。

清代陈作霖在《金陵物产风土志》中说“汤团谓之元宵,以节名也。”可见,汤圆与元宵,不过是一个以外形命名,一个以节令命名,与袁世凯关系不大。

【老广过元宵 比除夕还热闹】

至于岭南地区的元宵习俗,同样离不开一个“灯”字。

据记载,广州人过元宵节,是从唐朝开始,民间有三天的燃灯活动。至南汉时,已有成规模的灯会。元宵节那晚,六榕寺的花塔上下遍燃灯烛,与月比光,称为“赛月灯会”。

清末文人陈坤曾在《岭南杂事诗钞》中写道,“新年才入瑞先征,火树银花岁事仍。偶过邻翁扶醉说,亲朋几处约开灯。”诗中提到的“开灯”,是广州一带风俗,元宵前夕,人们供奉花灯,邀请亲友一起喝酒祈福。

只有经过“开灯”,花灯才会给人带来好运。“开灯”的名头也是各有讲究,盖了新房子,就开“新居灯”;娶了媳妇,就开“乘龙灯”;生了儿子,就开“添丁灯”。

正月十三在厨房里点灯,称“点灶灯”,直点到十五元宵夜。正月十三还要“试灯”,到了十四,人们还会在街道搭彩棚,挂花灯,棚内设有舞台供唱戏、舞龙舞狮,一幅“元宵联欢晚会”景象。

到了十五,城内大大小小的灯市纷纷登场。其中最有名的是归德门灯市。每逢元宵,归德门便明灯高照,两旁店铺兜售各式纸灯。还有独具岭南特色的花果灯,有用红柚皮雕成的柚子灯,素馨花、茉莉花结成的花灯,明亮灯火带着阵阵岭南独有的花果清香,热闹非凡。

各式各样的花灯活动之外,广州还有其他庆祝活动。据《广东新语·事语》记载,“元夕张灯起火,十家则放烟火,五家则放花筒……城内外舞狮……扬旗弄鼓……”放烟火、放花筒、舞狮子、敲锣打鼓,各式活动,不一而足。

(清代广州通草画里的元宵佳节 图源:广州日报)

正月十五过后,有的地方元宵庆祝活动还未结束。旧时广州郊区的乡镇,为了方便各乡群众在元宵节时互相拜贺,还有在正月十六至十九日轮流闹元宵的旧俗。

有人说,老广过元宵,比除夕还热闹,不无道理。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国文明网、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广州日报、北京晚报、科技日报、中国经济网等

出品:大洋网

编辑:杨梓麟

监制:朱文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