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促发展丨校园药草飘香 岐黄培根铸魂
小学生在为德叔做“悬灸”。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同学们,你们知道艾草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这是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孩子们和来自省中医院中医“老师”的“每周一会”。几年来,中医师们在每周二下午走进校园,为孩子们打开中医药宝库的大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何让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在孩子们的心中从小播撒下传统的种子?省中医院在院长张忠德(德叔)的带领下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目前已在10余所学校开展“岐黄护苗·培根铸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组建了一支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广东省名中医等为带头人的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也在广州各个校园步步扎实推进。
“希望孩子们能当好岐黄薪火的传播者、守护者,感染和带动更多人一起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树立起科学的健康观、生命观,传递好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接力棒。”德叔说。
每周一会 中医药“破圈”和中小学生“交朋友”
中医晦涩难懂?与孩子们的认知相隔甚远?事实并非如此。
日前,一则短视频“火出圈”——在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上,一名朝天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自信满满地介绍悬灸,在医生的指导下上手为来宾演示,令网友啧啧称赞。朝天小学校长孔虹介绍,在2020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与朝天小学在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等单位的支持下,启动了“岐黄薪火”研学活动。以德叔为代表的“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省名中医杨志敏为代表的“志在健康”治未病团队等进驻校园。随后,“非遗”针法、中医药科普健康讲座、抗疫先进典型故事分享、中医保健操、中医药脊柱健康、近视防治、急救知识健康校园行等活动陆续铺开。
每周二,同学们在眼看、耳听的同时还与省中医院的医生们一起舒展手脚进行操练,每当课程结束,大家总是意犹未尽。
为更好地让学生主动接受、认可中医药文化,医院和学校联合打造了“前期磨课-课程开展-后期研学嘉年华”的模式,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输出,通过“研学嘉年华”活动集中展示。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史俏蓉介绍,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医院、学校、家庭三方密切配合。医生团队与教师团队共同调研、收集学生的健康求知兴趣点,再筛选整合、制定教学计划;接着,医院组织专家团队,结合中医药独有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审美意趣等,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中医药健康文化系列课程,再由朝天小学的教学团队组织研学,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
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优化,每周二下午的“岐黄薪火”课程,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课程。这场特殊的“每周一会”,也让中医药的种子悄然地播撒进了校园,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耳濡目染 孩子们化身“健康管家”
在朝天小学,中医药文化并不止于墙上的文字和图片。很多孩子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中医药,也把课堂上学到的中医知识带回家。“在上课时我认识了山药,它有健脾除湿、控制饭后血糖等很多功效。我外婆血糖高,我和妈妈一起为外婆做了山药糕。外婆吃了后直夸好!我现在成了家里的小医师,心里美滋滋的。”来自朝天小学二年级1班的郭熹鸿同学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给家人做山药糕的经历,满是自豪。
“通过孩子带动家庭,孩子输出的健康理念和习惯,也能带动家长参与其中,这也达到了我们的初衷,播撒下去的‘种子’通过孩子们的活力扎根到千家万户。”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说。
“妈妈,你昨晚没睡好,出门时候要记得戴上帽子围巾,寒风从头来。”家长们反馈,孩子把学到的中医知识用在日常生活中,当起了家里的“健康小管家”,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让教研团队看到了课程实用性和可及性的实现。
“为什么刚采摘的新鲜艾草是甜的,能煮美味的肉汤,但晒干用来制作艾条的艾草却非常苦涩?”朝天小学陈慧茹老师谈起一次校外研学说,当时孩子们对艾草的制作和功效颇有兴趣,在实践中产生疑惑后,他们主动查阅资料,最终解开了“谜底”。“原来是因为水分!新鲜艾草含有较多水分,苦味清淡,可以煮汤,晒干后水分减少苦味较浓。”孩子们在找到答案的同时,更能由此将艾草药知识牢记于心。
“可喜的是,随着孩子们掌握和了解中医药知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青少年一代中正不断被加强。我们也会不断创新载体和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进更多学校。相信我们今天播撒的种子,培育的幼苗,终将在未来成长为参天大树,让中医药文化代代绵延,根深叶茂,造福人民。”德叔自信地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见习记者徐依励 通讯员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