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 身边新规丨打好“水文化”特色牌 湾区非遗焕发新活力

广州市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妈祖诞、水乡婚俗、舞麒麟、扒龙舟等开展得有声有色;香云纱、黄阁烧肉等传统产业兴旺繁荣……南沙正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岭南传统文化为底色,深挖南沙历史底蕴,打造非遗品牌,让非遗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为市民送上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


(资料图)

记者获悉,全面整改以来,广州南沙不断建立健全非遗管理体系,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建立非遗区级协调机构,印发实施了《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区际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文件,整改工作成效显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南沙区已公布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1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5个,还发掘培养了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并先后成立了12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龙舟爱好者在南沙扒龙舟。

建立健全非遗管理体系:

12个区级非遗传承基地挂牌

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建立非遗区级协调机构、健全名录体系……近年来,在推进整改工作进程中,南沙根据本区历史底蕴和发展现状,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遗文化保护打出“组合拳”,大力打造非遗保护和开发与南沙经济发展相互交融、共同繁荣的和谐局面。

南沙建立健全非遗管理体系。据广州市南沙区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南沙区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挂牌成立了广州市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非遗保护管理相关工作。同时,南沙建立了非遗区级协调机构,印发了《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区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以分管区领导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镇(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南沙还不断健全非遗名录体系。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南沙目前已经公布了第四批、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整改工作开展以来,共新增11个区级非遗项目;《疍家菜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名传承人晋级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挂牌成立。

深入挖掘、整合非遗特色:

水文化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蓬勃发展

深入挖掘、整合区域非遗文化资源,是南沙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

扒龙舟、水上拔河、扒禾桶、彩艇巡游……广州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河涌纵横,乡民临水而居,“江河湖海山”的地貌,孕育出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民俗风情,形成了南沙独特的水文化,也为非遗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泉活水。

“我们不断深入挖掘、整合南沙非遗特色。”据南沙区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沙以水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蓬勃发展。《一素香云一生情》《大襟姐嫁女》《传麒》《咸水缘》等以非遗为主体创作的文艺作品将传统风情与时代风貌融于一体,将南沙浓郁的水乡民情和昂扬的时代气息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省市各级比赛中斩金夺银。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妈祖诞、水乡婚俗、舞麒麟、扒龙舟等开展得有声有色;香云纱、黄阁烧肉等传统产业兴旺繁荣,每年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文创大赛等活动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深入挖掘、整合南沙区域非遗文化资源,《南沙历史文化丛书》出版,《南沙的味道》纪录片全面展示南沙非遗美食;《南沙记忆》系列纪录片通过口述历史方式探寻南沙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展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

南沙对非遗开发与利用迈上新台阶。在黄阁,麒麟文化展示馆向市民集中展示麒麟文化;在榄核,榄核镇香云纱文化创意园、云纱星韵香云纱非遗文化园崛起,并以香云纱风情为题材开发纺织工艺品,在大型会展上亮相提高南沙非遗显示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同时,南沙不断活化资源,积极探索传承保护的新路子。

一个个南沙非遗品牌驰名大湾区,甚至走出国门。南沙区文广旅体局联合南沙文化会举办了3届文创大赛,已经成为集结粤港澳优秀设计机构、人才的三地精英汇聚的跨界大赛。非遗文化不断加强传承教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南沙依托传承基地、文化馆总分馆、全民艺术普及联盟等开展一系列传承培训活动。“黄阁烧肉传统制作技艺”体验、香云纱刺绣体验、疍家蕉叶裹粽体验、广州咸水歌非遗亲子研学、非遗文化进校园……30多场活动让市民爱上非遗。

聚焦

三地非遗聚南沙 人文湾区绽芳华

麒麟舞、咸水歌、水乡婚俗……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创享湾启动,来自广州和港澳队伍联袂表演拉开了广州非遗宣传展示百场系列活动的序幕。

这是广州首次将市级大型非遗活动设置在南沙。在这场活动上,你可以看到扒龙舟、皮划艇、扒禾桶、桨板等水上运动项目,能欣赏到水乡婚俗、南沙非遗项目咸水歌、香云纱染整技艺等项目的精彩演绎,浓郁的南沙水乡风情扑面而来。来自四面八方的龙舟队共同上演“赛龙夺锦”。同时,穗港澳非遗主题展、穗港澳非遗沙龙活动以及香港非遗学者带来的专题分享,让来自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

这只是南沙大力弘扬非遗文化的一个剪影。过去一年,南沙非遗活动遍地开花,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信俗非遗体验活动、外籍和港澳人士领略南沙人文风情体验活动、蕉门河“水上新春集市”活动、中外居民新春舞会……一系列非遗活动带给市民文化盛宴,也让湾区非遗传承人、湾区青年彼此的心走得更近,各方面交流能更加紧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繁荣。

声音

打造内地与港澳文旅融合的“南沙样本”

廖勇 南沙区文体发展中心主任

如何让非遗有持续的生命力?廖勇认为需要从三方面落力。

首先继续深挖南沙非遗内涵,延伸表现形式与作品范围。充分发掘南沙非遗内涵,注重将非遗融入城市建设和景观营造,形成居民文化与地域认知上的共鸣;继续深化文创大赛等品牌打造,以文化创意生动诠释深厚的南沙非遗魅力,给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精神的价值要素,使之成为当代人的精神产品。同时打通多个维度的产业链路,推动非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其次,促进南沙非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战略。推动粤港澳非遗交流互鉴、传播先进文化、增进三地非遗保护者友谊的桥梁,成为南沙讲好南沙故事、传播南沙声音的重要渠道;大胆利用粤港澳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资源实施“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科技”等创新项目。加速非遗资源产业化成果转化,打造内地与港澳文旅融合的“南沙样本”。

最后,稳步提升非遗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广州市公共文化云、印象南沙等门户建设多平台文化数字网络矩阵。导入本地区非遗特点、人文环境、产业优势等因素,健全疍家文化、妈祖文化、广府文化等专题数据库。融入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概念展现活化非遗表现模式,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非遗服务网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通讯员南宣、张子笛、吴晓冬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