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粤韵|广东音乐出沙湾 弦歌不绝遍番禺
读懂广州第八十期
(相关资料图)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蜿蜒曲折的麻石路在古巷里伸向远方,不知哪间青砖房内传出悠扬的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曲调优雅、沁人心扉……走进广东音乐的摇篮——番禺沙湾,在这片岭南古建筑群中,仿佛空气里都弥漫着广东音乐的因子。
番禺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岭南古邑,广东音乐是其独有文化资源,发源于珠水之畔、禺山大地,绽放湾区,唱响世界。番禺粤乐先锋将水乡特色深深镌刻在广东音乐中,创作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经典名曲。广东音乐在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发扬光大,与时代合鸣共振,续写岭南古邑新章。
名曲流传
《赛龙夺锦》
由何柳堂创作,描述端午节民间举行龙舟赛,勇夺锦标的欢腾热闹场面,全曲节奏轻快。
《雨打芭蕉》
何柳堂作曲,乐谱初见于1917年左右丘鹤祷编著的《弦歌必读》,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
《饿马摇铃》
由何博众始创,后由何柳堂整理润色,刊于1934年出版的《琵琶乐谱》,后风靡全国。
《陌头柳色》
由何少霞创作,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何少霞精通“十指琵琶”演奏技法,古典文学修养较深。
《七星伴月》
由何柳堂创作,描绘七星伴月的景象,调色变化极多,音乐形象丰富,需要很高的演奏技巧。
《双凤朝阳》
由沙湾音乐家陈德钜创作,描绘旭日东升的美景,取人间欢乐太平的寓意。
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
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唐·白居易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唐·赵嘏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汉乐府
沙湾景色
粤乐风流于斯发轫
历代耕耘番禺水乡孕育广东音乐
回到广东音乐的诞生地番禺沙湾,探寻它的诞生过程,我们发现,与孕育它的一方水土密不可分。
今日沙湾所在,曾是一片古海湾。先人在此筑堤围垦,因始建于古海湾的半月形沙滩之畔,故名沙湾。到了宋代,沙湾以北已成陆地,沙湾以南后来陆续围海造田,面积不断扩大。《番禺县续志》记载:“由广而至番禺之青萝乡,前踞虎门之巨川,后依青萝山之峻岭。玄娇辅其左,九牛石拥其后。山明水媚,而一地迂回,坦夷其中。”这块坐山拥水的风水宝地,吸引了精于音律的沙湾何氏家族。据《沙湾何氏宗族概况》记载,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因世乱放弃仕途的何德明从广州清水濠迁居番禺沙湾,在青萝嶂山下广置荒田,繁衍后代,成为后来财雄势大的沙湾何氏宗族始祖。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艰难草创、历代耕耘,构建起较完善的家族教育系统,人才辈出,同时营构出一个肇造典雅音乐的人文环境。
何德明的长子何起龙官任太常寺正卿,掌国家礼乐仪典。据沙湾《庐江何氏宗谱》所记,何氏族人对音乐的爱好由来已久,从墓志中发现元代何光街已“为歌词语,语皆妙出”,何文可“且悦乐,善张琵琶”,其子偕子侄“奏丝竹之音以娱亲”……可见当时何氏音乐已很发达,并自成一家,此后世代相承。特别是何博众及其孙何柳堂、何与年等,将旧谱新曲发扬光大,使沙湾成为广东音乐重要发源地之一。
广东音乐家、曲艺家、番禺文化馆原馆长梁谋从1979年开始研究“沙湾与广东音乐”,他认为,广东音乐能在沙湾发展,也与沙湾是个富裕的鱼米之乡有关。沙湾人有钱,不愁吃穿;有闲,但不沉迷吃喝玩乐;好读书,喜钻研艺术,音乐可以很好地抒发情感;不为名不为利,因此沙湾音乐不落俗套,意境很高。
何滋浦说:“广东音乐其实是由文人创作、文人主宰的音乐创作。具体来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小体系和小系统,包括经济基础、人文环境、水乡人的胆识等,综合因素造就了沙湾广东音乐。”在水乡长大的沙湾人胆量够大,才有了创新的底气与勇气。
可以说,仓廪丰足造就了何氏家族的音乐文化;音乐成了何氏家族的精神食粮。正是如此,何氏出了三位广东音乐名家,留下高雅的音乐作品。
沙湾音乐合奏
礼乐传家 何博众手弹口授熟奏成章
沙湾的诸多音乐历史遗迹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无疑是位于沙湾安宁西街的三稔厅。三稔厅约建于清嘉庆年间,属于何氏大宗祠“留耕堂”的一座分支祠堂。踏进大门,一个并不算大的院子四四方方、恬然宁静,院内两边各有一株郁郁葱葱的老树,一边是桂花树,另一边是三稔树,微风吹过,粉色花蕊掉落在地。
院子尽头是祠堂的大厅,大厅两侧一副对联写着:赛龙歌夺锦,晓梦听啼莺。两首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晓梦啼莺》皆在文中,足见建筑与众不同的音乐色彩。“三稔厅”的名字出自院子里的这株三稔树。三稔果与杨桃极为相似,只是吃起来味道极酸,而粤语“好酸”与“好孙”谐音,寓意儿孙满堂。这株三稔树是著名广东音乐家何博众亲手所栽。
“三稔厅是广东音乐人眼中的‘胜地’。广东音乐先驱——何博众经常在此教授音乐。”梁谋说。三稔厅对何氏音乐艺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清代咸丰至宣统年间,广东音乐尚处在孕育期,未能自成一体。这一时期,以番禺沙湾人何博众为代表的民间音乐爱好者把北方乐曲和粤讴、南音及粤剧的曲牌、杂曲等熟习于心,互相引奏。
广东音乐先驱何博众的出现,成为引领沙湾何氏与广东音乐发展的新起点。何博众创造了岭南风格的“十指琵琶”技法,有“琵琶大王”之誉,相传道光年间的一个初夏傍晚,何博众在自家屋后的琵琶园里,忽然风起雨至,将芭蕉叶打得哔哔作响。他随手拉过一片蕉叶遮于头上,可雨水却从叶上淋漓而下,发出极富韵致的“滴滴嗒嗒”之声。这大自然奏出的乐章触发了他的灵感,其以娴熟的“十指琵琶”技法,谱成《雨打芭蕉》一曲,将雨泽蕉林的南国自然景象完美再现。不过,这些作品只是作者在心里自编成谱,用口说明曲意,用手奏曲——熟奏成章,还没有用谱记录。
广东古乐演奏
娱情遣庆 “何氏三杰”创“典雅派”
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沙湾人才鼎盛、创作繁荣,涌现出被称为“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他们都是何博众的后人,三稔厅也成了广东音乐界、曲艺界精英荟萃之地。“何氏三杰”及何章、何芹等均在此聚集,同时还吸引了陈鉴、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钱大叔等广东音乐名家来此研究音乐。而与他们交往的粤乐名家、曲艺名伶等多达近百位,传奇人物“南海十三郎”就是个中翘楚。
何博众之孙何柳堂出生在音乐世家,却自幼习武。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州府召集习武者在广州东较场举行乡试,何柳堂一举夺得武秀才。谁也没想到,一身武艺的何家公子,最后竟成了广东音乐典雅派的开创者。
何柳堂的乐谱手稿
2004年,研究者们在何少霞故居发掘出《赛龙夺锦》的手书工尺谱。该曲引子部分先由唢呐演奏出雄赳赳的旋律,主体部分则以弹拨及拉弦跳动的音调,配合铿锵的锣鼓节奏,将沙湾地区流行的龙舟鼓点融入乐曲节奏,按照赛龙舟的顺序、动作来塑造音乐,充满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据梁谋考证,遗物中发现的《赛龙夺锦》已是该曲的第四稿。“何博众曾创作过一首曲子,叫《龙舟竞渡》,当时并没有写成书面曲谱,何柳堂把它写了下来,把曲名改成《赛龙夺锦》,之后与何与年、何少霞、陈鉴等反复研究,四易其稿,才有如今我们听到的经典之作。”
这一创作在广东音乐史上别具意义。有学者认为,早期的广东音乐还带有集体创作的特点,从何柳堂开始变成以个人创作为主,从朴素的现实主义发展到浪漫主义创造音乐意境的阶段。
何与年不仅善于琵琶、三弦、二胡、扬琴等乐器演奏,并受西方音乐的影响,是“何氏三杰”中最高产的作曲家。何少霞自幼受到远房叔父何柳堂、何与年等人的影响,“十指琵琶”弹奏技法尤为精湛,被誉为“琵琶精”,代表作包括《陌头柳色》《白头吟》等。他不但精心研究广东音乐创作,熟悉多种音乐的演奏,为张月儿等名伶创作过不少脍炙人口的粤曲,还将粤乐灌录成唱片,广为流传。如今,他的不少黑胶唱片还保留在沙湾广东音乐馆的展厅之内。
沙湾广东音乐,立足本土,吟唱生活,采撷自然,音乐清新典雅、委婉柔和、自成一体,被称为广东音乐的典雅派。他们将水乡特色深深镌刻在广东音乐中,《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陌头柳色》《七星伴月》《双凤朝阳》等一大批传世名曲在沙湾诞生。广东音乐四大名曲中有三首出于沙湾,被传奏至今。
广东音乐的传扬,得益于时代风云际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广东音乐的成熟期及黄金时代,也是沙湾何氏音乐的广泛传播年代。20世纪二十年代,民间乐社(私伙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遍布珠三角广大城乡,还扩及上海、北京、天津、西安、沈阳等大城市,并传播到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广东音乐群众基础之广,影响之大,在我国民间音乐中甚为罕见。20世纪三十年代,唱片业的兴盛成为推广普及广东音乐的重要渠道。这一时期,何柳堂参与灌录了69张广东音乐唱片,何与年参与灌录了121张,何少霞参与灌录了43张,这是何氏广东音乐传播的丰硕期。新月唱片公司更邀请“何氏三杰”到上海灌录唱片,“何氏三杰”成为广东乐坛闪耀夺目的人物,何氏广东音乐的唱片甚至被推销至全世界。
沙湾景色
音律成诗于斯为盛
《旱天雷》《春郊试马》《雨打芭蕉》……榕树下,大众所熟知的广东音乐经典名曲被奏响……今年7月16日,番禺街坊在大龙街旧水坑村森林公园欣赏了一场极富粤韵风情的高质量文艺汇演——“珠水金声粤韵乐乡”2023年旧水坑榕树头街坊音乐会。“一直以为广东音乐是‘老一辈’的音乐,今天听完后发现还是蛮好听的!”不少市民驻足听完整场演出,纷纷发出慨叹。
粤乐风流,于斯发轫;铜琶薪火,赖此传人。在番禺大地上,小型街坊音乐会、私伙局很常见,广东音乐也走进地铁站、街坊剧场、祠堂剧场,让基层市民群众共同参与演绎。
广东音乐馆
“沙湾广东音乐像一株榕树一样生长”
“非遗”沙湾何氏广东音乐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滋浦从小酷爱广东音乐。他在番禺区文化馆任职,从事戏曲文化工作。近日,记者在沙湾三稔厅见到年已古稀的何滋浦。说起广东音乐,老人话语真诚:“传承要回归沙湾广东音乐的正统,守住灵魂的东西才能创新,传承不能脱离这片土地。”
三稔厅
做好沙湾广东音乐传承,何滋浦一直在努力。何滋浦从1998年开始到育才小学民乐社教授民乐课程,一周三次,风雨不改,至今已有20多年。他曾多次创作音乐,但时常感到困惑:“何柳堂等老一辈的离去,把创作音乐的方法也带走了。这些年,我一直在探寻。目前看,传承沙湾广东音乐的难点依旧是创作。”
2013年,何滋浦发起并成立了广东音乐研习社,将以前来自育才民乐队的学生组织起来,从事音乐的传承工作。何滋浦说:“广东音乐的传承以人为单位,而广东音乐活动的传承以团体为单位,所以成立了研习社。希望能和传统‘六艺’中的‘乐’那部分接轨。”如今,团队成员有的已经毕业,有的已经成家生子,但大家有个不变的约定——每到周五,就在三稔厅相聚,组织音乐私伙局。
何滋浦常把沙湾的音乐比作一株榕树。榕树有很多柔弱的气根,飘忽在空中,当气根落到地面上,就会迅速长高、长大,能将整棵树撑起来。“沙湾的音乐有盎然的生长力,也有柔弱的一面,因此要用心培养下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后,也可以撑起沙湾的音乐。”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作为广东音乐“摇篮”的沙湾古镇,正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传播、传扬广东音乐,让群众更深入地了解广东音乐的历史发展和人文轨迹。沙湾街不断夯实广东音乐传承发展的硬件基础,积极加强优秀传承人的选拔、音乐人才培养、青少年普及等软实力的提升。目前,沙湾现有代表性传承人6名,恒常开展活动的群众音乐、私伙局团体有8个。
沙湾何氏广东音乐市级传承人何滋浦(右二穿白衣者)参加演出。
以何滋浦以及广东音乐研习社为代表,一代代广东音乐人扎根沙湾,以乐会友,以乐聚人。今天的沙湾再次成为广东音乐人的聚集地。岭南派琴学泰斗谢导秀、著名国乐艺术家方锦龙、稼轩琴坊等多次在沙湾举办国乐盛会,探寻粵乐的传承发展。“岭南古琴和广东音乐渊源深厚,岭南古琴源自南宋皇室的南迁,而据梁谋多方考证,何氏家族在南宋时就曾到新会学习古琴技艺。”岭南古琴传人李德荣告诉记者,他正在努力将广东音乐中的名曲移植为古琴曲,目前《彩云追月》等曲目已经比较成熟。
从跨界艺术融合到走进校园……广东音乐正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播下的种子已经茁壮成长,并将在一代代沙湾人心中长成繁茂大树。
“00后”玩广东音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乐韵飘扬,悠扬动听的广东音乐种子,已经播撒在禺山大地。一路聆听、一心守护、一脉传承,沙湾广东音乐的音符流淌在广州番禺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邑大地上,营造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 近日,《番禺区关于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出台,番禺区根植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精彩实践,提出高水平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地,坚定不移地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擦亮番禺作为岭南文化世家、岭南音乐世家、岭南祠堂文化世家、岭南书画世家的金字招牌,积极创建岭南文化“双创”示范区,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构建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格局。
六月的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在千年古村大岭村的河涌内,村民擦洗着刚出水的龙船。显宗祠祠堂内,响起《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的丝竹声,伴着蝉鸣声声,夏日的酷热仿佛也有所缓解。当天参与演出的有多个民间乐社,也有校园民乐队,其中有的来自沙湾,还有的来自番禺多个镇街。
番禺区大龙街傍江东小学早在2003年就成立民乐团,旨在传承和发扬广东音乐。在这所仅有500多名学生的学校里,有200多人参加了民乐团,学习广东音乐,其中“00后”是主体。大家的学习是免费的,学校配备高胡、椰胡、秦琴、二胡、扬琴、阮、竹笛、洞箫、琵琶等乐器。该校六年级学生王雅琪学习广东音乐已有4年时间,弹奏的乐器是琵琶。“当时学校民乐团招新,我就加入了。学民乐之后觉得乐趣很多,和同学一起玩音乐也很潮。”
作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之一,傍江东小学连续5年在广东省中国民族器乐大赛中夺金,培养出数百名热爱广东音乐的学生。该校副校长李海荣介绍,番禺区内玩粤乐的私伙局较多,学校所在的傍江东村里就有一个名为“琼花乐社”的私伙局,深受村民喜爱。
“基于良好的广东音乐群众普及基础,我们组织了校园民乐团,家长表示理解和支持,也乐意让子女来学。”学校还邀请来自广东民族乐团、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专业师资团队,为孩子们带来严谨正统的音乐训练。周一到周五的课后及周六整个下午,傍江东小学总会响起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孩子们乐在其中。“我们的目的不是培育音乐家,只是希望通过扎实的基础教育,做好传承岭南文化的工作。”
广东音乐馆内展出的早前音乐出版物
同气连枝弦歌不绝
粤港两地音乐人管弦声里来对话
时光流转,一代又一代人守望与呵护着这个广府人精神与情绪的特殊符号,广东音乐成了岭南、广州走向世界、联结人心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成了交叉编织的同心结。
今年6月3日,“同气连枝·弦歌不绝”沙湾粤乐交流分享会在广东音乐的发源地——番禺沙湾古镇启幕。在这片粤乐文化活动最活跃、保存音乐历史遗迹最丰富的土地上,粤港两地的音乐人用民族乐器开启了一场对话。
古筝、琵琶、月琴、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在现场重重合奏,琵琶声时而铿锵热烈,如水阻江石、浪遏飞舟;时而悲怆委婉,如风啸峡谷、百折迂回;时而放浪豁达,如月游云宇,水漫平川;几声竹笛,时而像几只画眉在枝头宛转歌唱;时而又如夏雨瑟瑟,凄厉悲怆,动人心魄。不过,现场的广东音乐的“忠粉”(忠实粉丝)吴叔还品出了不同的韵味:“那首小组合奏的《新彩云追月》,风格轻快独特,乍一听还是熟悉的旋律,细品之下又和传统的版本不完全一样,增加了流行化的当代气息。”
来自香港竹韵小集乐团的五首曲目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既有广东音乐中很典型的演出组合——“五架头”,又吸收了西洋室内乐团的编制,乐团中管乐、弦乐、弹奏乐器与打击乐齐全,既可整体合奏,又可搭配不同乐器,编成不同的重奏,非常灵活。香港竹韵小集乐团行政总监陈照延说:“曾有人统计,粤乐采用过的西洋乐器超过四十种。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粤港澳乐坛弄潮儿包括时称‘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程岳威(前期)、何浪萍(后期),引入小提琴、木琴、吉他、萨克斯、爵士鼓等各式西洋乐器,并应用多种西方曲式,节奏强烈轻快,台风诙谐动感。今天,我们创作的作品也融入流行元素,通过在作品创作和演奏方面进行创新,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广东音乐。”
当天同台演出的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吴迪与陈照延十年前就在音乐活动中相识,此后为了广东音乐的保育和传承这一共同目标,两人经常相互应邀往来于香港、广州两地交流演出,汇聚粤港两地资源推广广东音乐文化。
“通过这场交流分享会,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地区对广东音乐理解的差异。”沙湾何氏广东音乐区级非遗传承人、青萝乐坊创始人张锦威说,“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音乐人、年轻人进行交流。”
广东音乐蓬勃生命力归根于创新开拓精神
“广东音乐之所以能保持顽强生命力,跨越几个历史时期而盛传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恪守传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南北汇集、东西交流、兼收并蓄的开放意识。”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说。
在今天所能找到的实物证据中,1916年,丘鹤俦印行的《弦歌必读》被誉为推介广东音乐的开山之作。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陆键东留意到,这部刊本中专门有“中西古今音乐字母表”一项。“这昭示了广东音乐自成熟开始,就已超出了地域的局限,具有走向全国、走向天下的格局。”他说,清代以来,广东一直是中国南方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这也使得广东音乐从成熟起就有着更为宽广的世界思维和视野。
在他看来,因为文化、政治、地理的原因,岭南人两千年的生活史可以用“自得其乐”这四个字来概括,再加上长期的对外开放交往,决定了广东音乐带有强烈的独立、自由、开放的精神特质。“广东音乐很少有悲苦之音,而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近现代广东人高度自信、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严老烈将低沉哀怨的《寡妇诉怨》改编为明朗活泼的《连环扣》;悲愁寂寥的《汉宫秋月》改编成广东音乐《三潭印月》后,曲调也变得平和广阔。
过去一百年来,广东音乐在穗港澳以及更多的华人华语地区,都起到精神寄托和娱情遣庆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是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调的共性,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嬗变发展的最好纽带之一。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冯镜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倪明、肖桂来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骆昌威 通讯员沙湾古镇(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