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扮靓“双奥之城”:“生命的律动”闪耀冬奥村 “舟”亮相副中心

距离北京冬奥村开村的时间越来越,雕塑《一路风景·生命的律动》已经安装在北京冬奥村下沉广场入口。冬奥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将看到这样壮观的场景:广场上升起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旗帜,映照在大型不锈钢镜面装置中,并随着装置的缓缓旋转在镜面中不断升腾……

雕塑作者、四川雕塑学会会长邓乐与奥运会的缘分由来已久。早在1990年,由他创作的雕塑《隆起的地线》就曾参加“中国第二届体育美展”并获银奖,由中国奥委会收藏。“在冬奥会来临之际,我有幸能够再度创作体育题材的雕塑作品,想用跟以往不太一样的方式来呈现。”因此,他选择了动态雕塑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

为了此次创作,邓乐对冬奥村升旗广场的空间环境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件作品给观众的感受,主要靠它旋转折射产生的画面,所以对环境的要求格外高。比如说太阳从哪个方位升起,照射在雕塑上的角度多少,旗杆的位置在哪里,都需要考虑到。”他将每一块镜面的弯曲角度设置为25度,这样映在镜面上的旗帜恰好能够随着装置旋转产生上升的视觉效果。

雕塑中包含十多个高逾5米的镜面装置,它们错落地形成阵列式布局,以每分钟转一圈的速度缓慢转动。为了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邓乐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这是一件与环境共融、共振、共鸣的作品,它表达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体育的热爱,也传达着奥运精神的不朽。”

在通州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水系中,也有一件为冬奥会新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舟》。它看起来如同一叶代表“同舟共济”的轻舟,也像一根羽毛、一片象征着和与友谊的橄榄叶。走仔细看,雕塑由许多鹅卵石般的陶瓷颗粒组成。它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家张冕、郅敏合作,是北京冬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征集活动评选出的最佳作品之一。

“这件作品我们前后创作了一年多的时间,由数千片陶瓷单体颗粒一颗颗安装完成,每一片都是经过1350摄氏度的高温手工烧制而成。”郅敏告诉记者,《舟》的陶瓷单体颗粒运用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以天霁蓝主色、冰蓝间色等不同蓝色,作为不同颗粒的颜色来穿插、排布,用色共计十九种。

“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数千年来我们希望为冬奥会创作这样的艺术作品:它既有着国际语言,也包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郅敏说。考虑到“舟”的形态、意象,专家最终选定了湖面来放置,以呼应艺术品与环境的关系。为了适应环境,艺术品本身造型也做了相应调整,《舟》整体的形态更趋于缓,与水面结合的位置更低、更吻合。

迎风而动的《雪舞·2022》,融合冰壶、滑雪板与中国结的《张灯结彩》……随着冬奥会的脚步逐渐走,还有许多北京冬奥会雕塑作品在北京的冬奥场馆和城市公园建成落地,成为北京冬奥会留给这座“双奥之城”长久的奥运印记。“作为艺术家,生逢这个时代,能够为北京冬奥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我感到无比荣幸与自豪。期待北京冬奥会这一世界盛会的到来。”郅敏说。(记者 王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