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奶奶”的双奥故事

“只要祖国需要,我的志愿服务就不会停歇!誓与祖国一起向未来!”结束了最后一天冬奥志愿服务工作后,80岁的常志复在志愿日志中写下了这样两句话。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这位耄耋老人作为城市志愿者,在位于首钢小西门的志愿者岗亭服务了17天。在旁人口中,她有个昵称——志愿奶奶。

“能够帮助别人,说明你有价值,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常志复说,自己总有干不动的一天,她希望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把这份理念和精神传递下去。

圆梦

1月31日,农历除夕,刚过80岁生日十几天的常志复上岗了。她特意准备了好多福字、春联,贴在志愿岗亭上,也分发给同事和路人。“图个喜庆呗。欢度新春,喜迎冬奥。”常志复是特意选的这天开启冬奥服务工作,“大过年的,肯定都想阖家欢聚,但总得有人服务冬奥会啊。我觉得挺有意义。”

其实,往年因为服务春运和各大庙会,常志复已经习惯不在家过年了。这位生长在北京西城的老人,从小就喜欢助人为乐。上学时,她自己攒钱买了手电筒,在电影院帮迟到的观众找座位。参加工作后,她植树、献血、学雷锋……只要是公益活动和服务,她都积极参与。

退休后,常志复成了一名“专职”志愿者,参与过不少大型活动,上海世博会、中国互联网大会、北京园博会、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马拉松、北京田径世锦赛……都有她的身影。

2008年,常志复就曾作为40万名城市志愿者之一,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服务了整整90天,并荣幸地成为奥运火炬手。自从北京申冬奥成功后,服务冬奥便成了她这几年最大的心愿。除夕那天,当常志复穿上冬奥志愿者制服,第一次站在工作岗位上时,既骄傲又激动,“圆梦了,特别开心!”

提升

北京冬奥会期间,常志复每天要工作4个小时,加上前期准备和善后、交接,每次“上班”要大半天。城市志愿者的工作繁杂细碎,冬奥宣传、信息咨询、发放口罩、应急处理……“有人大老远来一趟,想参观首钢园或看比赛,听说赛时封闭管理不能进,挺不高兴的。我们就耐心安抚、解释,欢迎他们赛后来玩,大家基本都能理解。”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当年为了服务北京奥运会,常志复就曾自学英语、手语、急救和体育知识。这次成为冬奥志愿者,老人又下了一番功夫。由于种种原因,她未能参加前期统一培训,便想方设法找来培训视频资料和竞赛项目知识读本、志愿者读本,花了挺多时间自学补课。

“毕竟年纪大了,记性没以前好。”常志复的学习笔记,已经被她翻得有些皱,“既然是想做的事,就要尽全力做到最好。”而常志复此次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更多冰雪项目,“我喜欢短道、冰球,都是惊险刺激的项目,大跳台也很酷。还看了几场钢架雪车的直播,那速度太快了。”在常志复看来,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让国人长了见识、开了眼界,收获了正能量。遗憾的是,因为坚守岗位,她都没能现场看上一眼近在咫尺的滑雪大跳台比赛,“喜欢归喜欢,失职可不行。”

传承

服务北京冬奥会期间,与常志复并肩作战的志愿者,大多是比她小两辈儿甚至半个多世纪的年轻人。“他们对我都很好奇,看我红光满面,说话中气十足,走路那个‘飒’劲儿,都说我像60多岁的人。”常志复笑道。

而不忙时,常志复也很喜欢和年轻人交流志愿服务经验,探讨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她还将珍藏的六套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微笑圈”和12枚志愿者徽章送给年轻的朋友。看到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参与“家庭志愿者”活动,老人非常开心,“或许这些孩子太小,还理解不了志愿精神,但通过体验志愿服务,他们心中就能埋下热心助人的种子。”

在常志复看来,志愿服务是全民的责任,她希望更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参与到日常志愿服务中,“年轻人体力好、形象佳,外语水平高,掌握新鲜事物快,能带动这个领域更有活力地发展。”

同时,她也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同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人人都有一份爱心,愿意去帮助别人、奉献社会,这不是更好吗?”常志复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