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蕉门碧道 打造幸福宜居南沙

大洋网讯 南沙区蕉门河碧道位于黄阁镇和南沙街区域的中心,南接蕉门水道,北临小虎沥水道,全长约6.2公里。整治前,蕉门河沿岸乱搭乱建现象随处可见。两岸渔船、烂船乱堆放;生物植被杂乱;水闸陈旧等问题亦尤为突出。

自2003年起,南沙区政府对蕉门河进行多番改造,使得蕉门河具有了绿道基础。其后,根据省市碧道工作有关安排,将蕉门河打造成省级试点碧道,并入选水利部“美丽河湖、幸福河湖”之列。

切实保障水资源

蕉门河的两个出海口分别建设了蕉西水闸、蕉东闸桥、蕉西泵站和蕉东泵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均有防范外江洪潮灾害,排除内部积涝,调蓄河涌水位的作用。

蕉门河碧道

一般情况下,外江落潮的时候,将打开蕉西水闸让蕉门河的水流出;到涨潮的时候,蕉门水道的水流入蕉门河,待蕉门河水位涨到-0.2m(珠基高程)时关闸,将蕉门河保持在-0.2m (珠基高程)左右的水位。根据南沙区的潮汐规律如此重复操作,既能保持蕉门河的生态水位,又能不定期更换河涌水。在保证城市水利安全的前提下做到了水位自由调节,水资源也得到保障。

着力提升水安全

蕉门河位于黄阁镇与南沙街区域的中心,属于内河涌,南接临蕉门水道侧防洪(潮)堤,北接临小虎沥侧防洪(潮)堤,连接处分别由蕉西水闸蕉东水闸两座挡潮闸控制(外江堤防基本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

根据《广州市南沙新区水系总体规划及骨干河湖管理控制线规划》,蕉门河排涝标准为50年一遇,按照规划要求,蕉门河现状宽为“56-111”米,局部宽有近150米,已满足排涝需要,且河道两岸无明显的防洪排涝安全问题。

稳定改善水环境

目前蕉门河水质为Ⅳ类,满足碧道建设Ⅳ类水质目标要求。南沙区对连接蕉门河的8条内河涌:金洲涌、私言涌、金沙涌、沙螺湾涌、中围涌、蕉门村涌、十顷涌、乌洲涌开展河涌整治工作,同时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利用生物技术等多种手段提高河涌水体自净能力,加大水体交换率,从而实现蕉门河水污染治理从量到质的转变。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建设植草沟、调蓄湿塘、生态驳岸、生态排水沟,营造生态雨水花园,保留水系肌理,沟通水系、活化水脉、滞蓄雨水,形成了完整生态排水网络系统。

持续修复水生态

多年来,黄阁镇、南沙街、区政府拆迁办和区水务、城管部门花大力气对蕉门河两岸的烂船、窝棚、违章搭建进行清拆,为堤岸建设创造了条件。蕉门河堤岸建设摒弃过去常用的硬质化的石砌筑或钢筋混凝土堤岸,采用了自然缓坡的生态堤岸,防止了过分的人工化痕迹,达到“虽自人工、宛若天开”的生态环境效果。

蕉门河碧道试点建设项目通过适当换植、新增水生植物种植,以自然共生的形式打造现代且具有本地植物特色的驳岸生态景观效果。蕉门河生态缓冲带宽度大于30m,河(湖)岸线形态自然优美、岸坡形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生态功能体现良好。

生态驳岸

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日趋完善

目前,蕉门河正实施一河两岸的景观升级改造工程。为保护一河两岸整治建设成果,南沙区对进港大道以西至蕉西水闸的蕉门河两岸局部景观进行升级改造,拆除蕉西旧水闸、改造杂乱的生物植被、完善观景亭台和游艇码头、完善垃圾收集设施、休憩坐凳、驿站/商业售卖、夜景照明设施、亲水平台相关配套休闲设施等,形成完整的景观带,成为了广大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目前,碧道标识牌建设已与省级碧道衔接,同时增加具有南沙特色的碧道标识。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三道)贯通,且空间布设合理,与周边交通接驳点(公共交通站点、的士站及公共停车场)可达性高。

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滨水碧道的建设加强了所在地区的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旅游价值方面的提升。一方面对市政设施做出完善的整改,一方面提供了旅游集散地和购物休息场所,令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愿意到此地旅游并购物,将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滨水碧道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会为当地带来适量的就业岗位。从长远来看,无论是新景观的建设,还是附近的征地拆迁,都会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宽社会就业渠道,有利于增加所在地区居民的就业机会。

南沙区蕉门河碧道围绕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景观与游憩系统、共建滨水经济带等“5+1”重点建设内容开展建设,将原有建设工程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除了连接河道、修建堤岸,还将堤岸工程设计和湖岸绿化相结合,构成蕉门河“城市客厅”。工程实施后,彻底改变了原河道沿线脏、乱、差的现象,通过综合治理,水质明显改善,对改善水环境意义极大;河边修建相应的休闲区,有商业汇聚的南沙万达广场、喜来登酒店,创意与美食并存的创享湾,还有科技感满满的南沙新图书馆,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

慢行系统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赵雪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