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管控区内的志愿红:“我们都想出一份力”
早晨,管控区里的其他居民们还在休息的时候,黄冬梅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她是广州中医院大学的一位护士,自从她所处的登峰街道被划分为“管控区”后,她便有一个新的身份,核酸采样志愿者。
在广州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之时,管控区内涌现出无数像黄冬梅一样的“志愿红”,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自愿投入到防疫的一线。每一个人的力量并不大,但在社区防疫的现场,邻里守望相助、大家和谐共处,每一个小的志愿者都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众多志愿者和社工之中的一个缩影。
他们为防疫提供了“大”能量,筑牢社区的温暖防疫墙。
最美抗疫“夫妻档”
黄冬梅已经算是“老抗疫人”了——在前段时间深圳暴发疫情时,她就加入了抗击疫情的外援团队。正是因为曾亲身经历过,黄冬梅深知抗疫医护工作者们的不易。“他们真的很辛苦,所以我也很想出一份力。”黄冬梅说。
由于黄冬梅所处的街道已经被划分为管控区,她无法前往一线,因此她选择了“就地抗疫”。“我向负责人报名,可以给居民采集核酸。”黄冬梅回忆道。
不仅仅是她,家里的夫妻俩成为战疫的好队友。
黄冬梅的丈夫龚文斌在封控当天也接到了单位就地抗疫的通知,他将与妻子一起参加抗疫行动。他认为,作为党员就应该为群众办实事。“我们可以帮助社区解决医护医务人员核酸采样人员不足的问题,希望社区尽快安排我们开展工作。”龚文斌说道。
“小”指引图破解“大”困难
一张长图最近在管控区内的各个群里疯狂传播,成为居民的防疫“宝典”,长图上用简洁的语言写满了关于管控区内做核酸检测、领生活物资等相关操作的指引。
这张长图的作者名叫张思颖。
“我在广州地铁集团从事培训管理工作,一直都有做信息整合传播的工作习惯。”张思颖说,“每天,社区群里发布的信息都很零散,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发布的信息很快就被居民们发布的其他信息覆盖了。”
为了方便大家,她便着手制作指引图。回忆起做指引图的初衷时,张思颖笑着说,“我希望可以把有用的信息梳理出来,居民看到这一项信息指引时,就知道要做些什么。”
一张指引信息图,为了医护人员和社工节省了大量的解释、引导时间,更搭建起了居民和防疫工作者之间的理解桥梁。
“后来我明显发现,当我们在需要发动居民下楼做检测的时候,就更加省事了,他们会很理解你,知道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做,让检测工作更加高效。”张思颖说。
管控区内的“观察者”:
写稿和志愿服务都不落
4月6日早晨9:00,广东经济科教频道的记者王沛然正准备出门采访,却发现小区门口已经封闭。这对他来说“非常突然”。
王沛然立即联系了居委会,表明了自己的记者身份,并表示社区要是在宣传方面有需求可以随时与自己取得联系。
“我自己是记者,更了解管控区内和外界的相关情况,可以结合着做一个报道。”王沛然说。只要有能够去传递管控区内的相关信息的情况出现,他都会及时去报道。他认为,管控区内记者的一些报道,能够给社区的居民传递比较稳定的情绪,提升大家的信心。
除了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王沛然还积极地投身于抗疫志愿服务中。他在4月10日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帮忙维护核酸检测现场以及一些指引工作。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为管控区内一位老人运送氧气瓶的经历。
“他的氧气当时只剩下两天的时间的用量了。”王沛然回忆道。老人的家属联系不到送氧气的公司,大家都很着急。最后区委帮忙联系了管控的负责的部门,再联系到送氧气的公司,一环接一环,紧紧相扣。最终,在王沛然和其他志愿者的帮忙下,氧气成功送达,“还好是赶在10号那天是换上氧气瓶,不然的话他氧气用量可能就不够了。”
“我作为居民,我很放心”
4月12日晚,在桂花岗社区管控区内的陈炜母亲喉咙卡到鱼刺,情况比较紧急,桂花岗社区居民陈炜立马去到桂花岗社区居委会求助,流花街公服办工作人员贾英立刻联系医生,拨打120,将老人送往白云区管控区内医院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桂花岗社区工作人员又多方协调车辆将陈炜妈妈运回桂花岗社区。
陈炜回忆起这件事,言语中都是感谢:“我们的街道工作太到位了,我作为居民来说我很放心,我觉得发生什么事情,我有街道在这里,我什么也不用担心。”
在管控区内的志愿者们,虽然口罩遮住了他们大部分面庞,但每一个都让人感到可敬可亲。他们当好了疫情防控的“排头兵”,向全民战“疫”传递着强大的信心。
一位位居民“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也展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的风采和担当。
【南方+记者】马艺天
【实习生】吴予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