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慈善力量查缺补漏,线上文档回应近百个“角落里的声音”

大洋网讯 “管控区滞留群众需要帐篷防潮垫”“防范区志愿者需要隔离面罩”“养老服务机构需要防护服”……4月12日~15日,过去四天,蔡露诗每天都会登录名为《2022益企撑物资需求明细(持续更新中)》的共享文档。文档中的表格记录了4月9日广州部分区域实施分级分类防控措施以来,不同社会群体疫情下的近百个临时需求。而每天查看文档的不仅有她。

在一场由多个慈善(公益)组织以及爱心力量发起的公益行动——“益企撑广州”中,她和来自社会各界的27位爱心人士将各自从不同渠道听到的需求经核实后填到共享文档上,整合成需求库,并各自转发给认识的爱心企业、商家,尝试对接需求。细看这近百个需求,每个需求都很细微,有时难以被留意到,但对当事人一样重要。而截至4月15日下午,这个共享文档已精准对接两个街道和六个机构的需求。

一养老服务机构设置的物资接收口

“大部分机构其实都做好了各类物资的储备工作,但封闭管理的压力是持续性的,这时,一部分机构依然会产生物资需求。”广州市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余志晖告诉记者,2020年以来,日常生活照料、封闭无法外出、持续的院内疫情防控工作使从业者压力与日俱增,大家很需要来自社会的关心。同一时间,广东省民政厅、省财政厅亦联合发文,呼吁社会多方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养老服务机构扶持工作,明确指出各地要将实际运营且依法登记备案的养老机构纳入社会捐赠物资调配范围。

而在广州社联秘书长焦杨看来,这正是社会组织需要做的事情。广州市有8000多家社会组织,深扎各个领域的一线,“这个时候,大家最该做的就是发现和甄别需求,然后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精准回应。广州社联作为枢纽型、平台型社会组织,也希望带动更多社会组织一同发挥作用。”她说,也是4月15日这一天,广州社联亦同步带动了广州市肉菜市场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向海珠区老人公寓捐赠2200斤蔬菜,“缓解院内压力,同时也传递关怀”。

情义广州——多方协作,回应角落的声音

公益慈善的力量实际上一直都在发挥着“查缺补漏”的作用,看到社会主流视角看不到的需求,作为政府和市场的补充提供精准迅速的支援。在这个过程中,需求的挖掘、甄别,以及资源的对接如何无缝衔接,都是公益慈善能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在为养老服务机构对接防护物资的过程中,名为“益企撑广州”的公益行动也提供了及时支持,养老服务机构的各类临时需求,均登记在了名为《2022益企撑物资需求明细(持续更新中)》的共享文档上,以供各界人士协助寻找可以对接需求的爱心资源。

记者留意到,共享文档中的需求明细表不止养老服务机构一栏。

这个创立于4月12日的共享文档,在此后四天共完成了102次修订,登记了来自街道、个人、机构等多方的86个临时需求,并备注了所在区域、具体需求、联系人,成功对接资源后则可以填上相关捐赠信息。该公益行动的发起人之一的蔡露诗是企业社会责任从业者,也是一个广州街坊,她说,这个项目其实是包括她在内的多位各行各业爱心人士自发提议下,由CSR环球、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爱德基金会、千禾社区基金会以及和众泽益一同发起的公益行动,希望通过一些互联网工作探索高效协作的方式,打破需求和社会资源之间的信息壁垒,高效对接资源,目前已成功对接8个爱心企业和个人,为2个街道和2个机构捐赠多批急需抗疫物资和生活物资。

“每个人了解的需求是有限的,身边的爱心资源也是有限的,后者和前者往往对应不上,同时,也有很多后者能对应的需求,我们自己不知道。”在蔡露诗看来,共享文档正好可以帮助大家同步更新信息,将需求和资源一一连线,社工、志愿者、媒体记者、高校学者、慈善组织工作者和企业社会责任从业者可以协作互助,迅速回应那些角落里的声音。她透露,这一模式早在2021年已经实践过一次,当时,芳村区域严格管控,市民产生许多临时需求,而“益企撑广州”整合企业资源,对接需求机构,转介市民需求,动员媒体传播,最终对接捐赠了逾百万元物资。

百万元是一个数字。而蔡露诗等人真正看中的,是社会高速发展时有人听见角落里的声音,并予以回应。在这两年的共享文档里,一位志愿者说,发现有的人真的会遇到困难,但又很难被留意到。在2021年和2022年的共享文档上,可以看到被困管控区域的外地青年遇上人生最困窘的时刻;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症孩子在疫情时许下了一个心愿却无法实现;也可以看到滞留人员在得知处于管控区域时的一瞬间的彷徨;此外,还有一些因各种客观困难碰到一起,衍生的食物医疗物资急缺现象。但也是在共享文档上,很多人发现,原来这些都不足以称之为问题,都是可以展示给大家看的,只有被看见,才有改变的希望。

“那什么才应该称为问题?”一志愿者说,上述需求有的靠街道解决了,有的靠公益组织,还有的靠医务人员。共享文档上,大家有时很快就会写上了“已完成捐赠”,真正的问题应该在于,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多方如何寻回公益慈善的初心,抛却杂念,协同努力,一同寻找真实的、角落的需求和声音,并精准对接。而这件事应当是自发驱动的行为,不算年度工作,也不算业绩,由一种公益慈善的使命感驱动前行。所幸,在广州,公益慈善正成为广州城市精神的一部分,同时,也一直有人坚持守护“情义广州”这份宝贵的城市品质。

专家说:协作网络的扩大,有利于让公益慈善发挥更大作用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理事长周如南认为,广州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发源地,近现代以来作为著名侨乡和商业中心,一直都有乐善好施、乡邻互助的传统和惯习。除了慈善传统和氛围良好,广州市也在持续打造“慈善之城”,这个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慈善政策法规保障管理和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我组织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共识。而“政企社校媒”多元主体多方协作的公益项目,正是一个广州公益的“样本”。

周如南说,“益企撑广州”的有效最后是得益于现代公益的互联网化。这种指尖公益、信息公益、协同公益可以打破科层和壁垒,快速有效地让更多的人和资源规模化地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去,演变成一场“人人慈善为人人”的全民爱心行动,对于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积极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他建议在相关法律规范和政府部门的指引下,进一步扩大协作网络,让公益慈善发挥更大作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杨欣

图/受访者提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