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再添12项“省非遗”
大洋网讯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州市申报的客家山歌(广州客家山歌)、狮舞(广州醒狮)等12项入选。
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15个项目,其中新增项目43项,扩展项目72项。广州入选的12项是:客家山歌(广州客家山歌)、狮舞(广州醒狮)、鲤鱼舞(从化水族舞)、粤绣(广绣)、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广式腊味制作技艺、凉果制作技艺(广式凉果制作技艺)、中医诊疗法(肌骨同治疗法)、针灸(岭南飞针疗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二天油制作技艺)、广府饮茶习俗、端午节(车陂龙舟景)。至此,广州市列入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数量已达95项,继续位居全省首位。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广府文化的核心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广州一方面继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认定工作,挖掘优秀项目,推荐其列入各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拓展非遗保护的广度;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现有项目的保护力度,通过出台政策、法规,建设非遗街区、非遗工作站、传承基地等平台以及资金扶持,不断筑牢非遗保护的深度。
日前,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规范代表性项目管理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区四级名录体系,并加强代表性项目的存续状况及其保护单位的工作绩效评估,实施动态管理。
入选项目简介:
1、客家山歌(广州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歌曲,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是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客家山歌伴随客家民系的形成而演进,赋、比、兴手法可溯源至十五国风,歌词近似竹枝词,受到江南吴音的影响。明代就有客家人从粤东北辗转来穗,客家山歌也随之而来开始传唱于羊城,并融入广府文化特色。客家山歌在广州的越秀区、天河区、花都区、黄埔区、增城区以及从化区都有传唱。
2、狮舞(广州醒狮)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五代十国后,随着中原移民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现流行于广东、广西,以及海外华人聚居地区。表演可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表现温顺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技巧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自古以来,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3、鲤鱼舞(从化水族舞)
从化水族舞是以模仿鱼、虾、蟹等水族生物造型和形态为主要内容,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从化区温泉镇草塘社,是从化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深受当地村民喜爱。草塘社因多处地方辟有水塘,周围长满丰美的水草,草塘社的地貌又恰似一条鲤鱼状,当地村民就有表演以鱼、虾、蟹为主体的水族舞队伍,逐渐形成了这一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水族舞色彩丰富,形式多样,以往常被邻村相邀作祈求喜庆吉利、福运到来的活动,现作为群众性文娱活动,常于春节、元宵节及庆祝集会组队表演。水族舞流传坊间200余年,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深受人民喜爱。
4、粤绣(广绣)
广绣指流传于广州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刺绣工艺,为四大名绣之一。唐人苏颚的《杜阳杂编》记载南海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是目前所见最早关于广绣的文献记载。明清以来,随着广州国际贸易地位的上升,广绣制品大量外销。广绣品种齐全,按刺绣材料分,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类。广绣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题材广泛,尤其擅长表现岭南风物,如荔枝、红棉、百鸟等;色彩丰富,构图饱满,装饰性强。
用钉金绣技法制作的创新裙褂。
5、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
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是运用钉金绣的各种技法在整体设计中,刺绣成绣片,再通过剪裁、缝制等工艺将绣片手工拼接制成婚嫁裙褂的技艺。明正德年间广州已有用钉金绣制作衣裙,清代逐步由宫廷贡品转向民间婚嫁裙褂。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包括钉金绣和裙褂制作两部分。钉金绣是广绣的独特绣法,以金、银线为主,铺或叠在真丝红色绸缎上,后用不同色彩的绣线,把金银线钉牢,以此表现物象的色彩、明暗及其特点,针法包含平绣、绕绣、凸绣为主的七类六十多种。整套裙褂一般由九幅不同部位的绣片组成,构图题材多样,多以龙凤为主,衬以石榴花、祥云、鲤鱼等吉祥图案,蕴含着长辈对晚辈婚姻及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
6、广式腊味制作技艺
广式腊味特指发源于广州地区的腊味,其制作技艺是经严格选材、调味腌制、生晒风干等工序,制成具有浓郁广府口味的腊制肉食品。广式腊味选料上乘,工艺精湛,以外形美观,色泽光润、香醇芳厚、味鲜可口、耐于储存的特点而深受大众喜爱。广式腊味制作工艺严格:猪肉选料只用后腿肉和肥膘肉,酒选用纯正的玫瑰露酒,严格控制“三七肠”和“二八肠”的等级规格,制作时要求做到“灌得行(满)、斟得匀、绑得紧”。广式腊味制作技艺广泛分布于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最具代表性,并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外华侨聚居地,形成了“秋风起,食腊味”等民俗。
7、凉果制作技艺(广式凉果制作技艺)
广式凉果是以各种鲜果为主要原料的甘草凉制品。清道光年间,广州已形成凉果酱料经营行业。广式凉果经过浸泡、蒸煮、发酵和晾晒就可制成,分为干制与湿制两种方式。制成后的凉果一般保持原果整体,表面较干或呈盐霜状。其味甘美,或酸甜,或略咸,原果风味犹存,能生津止渴、开胃消食,有营养保健之效。广式凉果有留香时间长、配料纯天然、品种丰富等特点。
8、中医诊疗法(肌骨同治疗法)
肌骨同治疗法是岭南中医群体在诊治肌骨疾病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医诊疗法,是岭南中医骨伤流派的重要分支。该疗法源于中医传统骨伤手法,由民国时期岭南骨伤科代表人物何竹林萌芽奠基、邓晋丰传承发展,由许学猛全面、系统总结完善,现已传至第五代传人。肌骨同治疗法以“骨筋肉并重”理论为指导,重视骨骼、关节诊疗的同时注重患部周边筋肉组织的防治,强调要及早开展肌骨同治整体治疗,形成了三位动“正”整脊手法,肌骨同治锻炼功法和内外兼治三方面的核心内容。
9、针灸(岭南飞针疗法)
针灸(岭南飞针疗法),是从岭南气候、岭南人体质、饮食习惯、疾病症候等岭南特点出发,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纲,进行疾病治疗的特色针灸手法。岭南飞针疗法以“理、法、方、术”四大组成要素为依据,强调了针灸的整体观念,以打通任督二脉为治法,传承并发展出三种特色针刺手法,着重于手指的挫力、手指的弹力、手腕的翻转力、手臂的挥动力,其中手腕的翻转力为其精要,飞针时使用极具特色的翻腕旋转手法把针快速无痛地刺进身体治疗部位,达到浅刺调气、打通任督、理畅三焦的目的,大量临床病例证明针对三瘫证(小儿脑瘫、中风偏瘫、面瘫)等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10、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二天油制作技艺)
二天油由韦少伯于1915年创制,其名源于《幼学琼林》里的“感救死之恩曰再造;颂再生之德曰二天”。二天油成品是棕红色澄清液体,棕中透红,有薄荷香气,余香持久;适用于蚊虫叮咬、伤风感冒、舟车晕眩或中暑腹痛等症状,具有消肿止痒、提神醒脑、祛湿止痛等功用。白云山星群二天油在保留岭南黑油古法炮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二天油质量标准、更新制备工艺等措施,保证黑油古法工艺过程及其效用的最大还原,整体提升了产品质量水平,体现了传统中药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有效结合。
11、广府饮茶习俗
广府饮茶习俗,是指产生、发展并流行于广府地区,并辐射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和海外广府文化区的一系列以饮早茶为核心的生活习俗。随着清咸丰同治年间现代茶楼前身“一厘馆”“二厘馆”的出现,广府饮茶习俗渐成风气。人们上茶楼饮茶,配以点心,丰则美点香糕,简则“一盅两件”。目前广府饮茶习俗依旧兴盛,有名的茶楼有广州酒家、泮溪酒家、陶陶居、莲香楼等,茶点品种已达上千种。此外,还形成问位点茶、斟茶礼节、行“叩茶礼”、揭盖续水、点心单盖印等茶礼及习俗。
车陂龙舟景(资料图片)
12、端午节(车陂龙舟景)
车陂龙舟景,是广州市天河区车陂村以龙舟为主题、以各村之间相互交流为核心的端午节俗。明清时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已很普遍,目前在各村落均有广泛流传,其中车陂村龙舟景保存了包括起龙、采青、赛龙、招应景等完整的程式和龙舟饭、龙舟饼、龙舟戏等内容。其中五月初三车陂“招景”日,200余艘各村龙舟到车陂村来拜访探亲,以龙会友,锣鼓声、爆竹声响彻云霄,热闹非凡,体现了龙舟文化与宗族观念的紧密融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