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3615万亩高标准农田助力粮食生产实现全年目标
“早稻亩产增加近50公斤,晚稻就更有盼头了!”烈日下,桃江县马迹塘镇九岗山村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里,几位劳力俯在田间除杂草,新栽插的晚稻长势良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年来,湖南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达到3615万亩,助力粮食生产实现全年目标。
建好高标准农田,农民喜获丰收
7月27日,澧县盐井镇三圣庙村种粮大户李明照例去田间巡查,晚稻秧苗已有20多厘米高。李明蹲在田边,轻轻一拧水龙头,哗啦啦的自来水便自动灌入田中。
“田好,收成也好!”李明感触颇深,以往的田块小、高差大,种田全靠人力,灌溉也不便。村里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小丘变大丘,今年李明流转的田地从70亩扩大到250亩,全部种上了双季稻。因为全部实现机械化,“双抢”比去年提早一周结束,早稻明显增产。
近年来,澧县根据坡降程度划分区域进行平整,开展丘陵梯田改造,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丘岗模式”,2021年建成9.36万亩高标准农田。
桂阳县探索出“按图放样、表土剥离、整平夯实、精细整平”等丘陵山区田块整治模式,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项目区耕地流转价格每亩提高200元。
近年来,湖南按照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原则,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重点在省级示范区分区域分类型推进田块整治,农业综合生产整体能力显著提升。
高标准农田好种、高产,但投资建设费用不小。
汨罗市桃林寺镇高丰村探索出一条新路子,由乡贤先行垫资600万元,用于农田改造。村民前面5年免收流转租金,由种植大户逐年将流转租金返还给乡贤。
高丰村村支书谭振端介绍,乡贤垫资加上政府补贴,村里3000多亩的田地全部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小田变大田”“低产变丰产”。高丰村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村,以往抛荒多年的旱土和高岸田,如今大家都抢着种。目前,全村85%以上的水田都种了双季稻,比去年增长近50%。
永州市、岳阳市等地则开展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由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或村级组织实施项目,再按程序给予相应比例补助。
目前,全省已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农田建设多元投入新格局,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注入源源动力。
建好更要管好,确保长久受益
7月26日,津市市白衣镇金坪村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里,新栽的晚稻秧苗正在茁壮成长。村支书邹炳正组织几个劳力,运来石头,对刚被农机压坏的机耕道两旁,进行修整。
“高标准农田带动稳产丰收,但建好不易,要好好保养才行!”邹炳介绍,村里建成1200亩高标准农田后,每亩田的流转费用提高了200元以上,村集体从流转差价中,按5%的比例提取管理费,用于工程建后管护。
近三年,我省每年安排1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引导市县同步建立工程管护资金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了保管、代管、自管三种建后管护模式。
岳阳等地引入保险公司,完工后5年内如出现质量问题由保险公司负责维修。长沙县将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探索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经营主体、村民理事会、管护协会等落实管护措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量大,事关粮食安全大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项目监管尤为重要。
我省深入开展“工程质量年”活动,推行“政府监督、专业监理、群众参与”的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加强对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施工组织、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管控。例如,常德市、长沙市等地引入第三方监管,强化专业化监管力量;溆浦县、湘潭县等地采用全过程造价咨询、跟踪审计等方式加强监管。
同时,将高标准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和“两区”纳入全省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实行“一张图”管理,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确保良田粮用。(记者胡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