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河流水库、自来水厂、积水点都要建物联终端
广州智慧水务不断升级转型,近日,《广州市水务物联感知专项规划(2022-2025 年)》(以下简称《规划》) 由市水务局正式印发实施。《规划》提出,2025年12月31日之前,要完成841个物联终端建设,包括中小河流、水库、大中型水利水闸、大中型水利泵站、历史积水点、自来水厂、污水厂、农污处理设施、重点排水闸门、在建水务工程、海绵城市典型区域等11类对象。
构筑“一网统管、协同高效”的智慧水务网
目前,物联感知建设作为先进的技术辅助手段引入到各项水务管理工作中,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排水管理等工作,全市各涉水单位在水务物联感知建设、资源整合、管理应用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且初见成效。例如,供水管理方面,已建设12个自来水厂水质监测、504个管网压力监测;水资源管理方面,已实现100个地下水监测井水位在线监测、15个地下水取水户流量监测;水环境治理方面,已建设50个河涌水质监测;排水管理方面,58个污水厂流量和水质监测、65个污水泵站液位和状态监测等。
(相关资料图)
与此同时,广州市水务局已通过“水务一体化平台”初步实现市水务局及局属单位、市水投集团(市排水公司、市净水公司)部分核心业务物联监测数据资源的接入、整合和共享,为推进水务行业市区物联监测全覆盖、数据资源整合及共享奠定基础。
广州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构筑“一网统管、协同高效”的智慧水务网,管理模式向智慧水务升级转型,排水智能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规范水务物联感知建设,加强水务物联感知资源整合共享和管理能力,推进高效立体的物联感知体系建设,亟需编制《广州市水务物联感知专项规划(2022-2025年)》,为广州市水务物联感知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
分“应当建设”和“建议建设”两类
本次《规划》提出的目标是:以标准统一、“共治、共建、共享”的理念,依托水务一体化平台,实现水务物联感知资源的接入、整合和共享,为全市涉水管理部门(单位、企业) 提供多元化感知资源服务和数据支撑,实现“有效覆盖、规范共享、全时可用”的水务物联感知体系。
广州水务物联感知总体框架,以广州智慧水务“四横三纵”总体框架为基础,完善建设物联感知体系的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实现水务物联感知的集约化、一体化、智慧化管理。
为明晰建设任务,将《规划》建设任务按照紧迫性分为“应当建设”和“建议建设”两类。《规划》中“应当建设”任务包括应建物联终端、水务物联管理平台及水务物联标准规范。对于“应当建设”的任务,应按要求在2025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建设;对于“建议建设”的任务,可结合实际业务需要进行建设。
“应当建设”物联终端841个
《规划》将广州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具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水库、大中型水利水闸、大中型水利泵站、历史积水点、自来水厂、污水厂、农污处理设施、重点排水闸门、在建水务工程、海绵城市典型区域等11类对象的物联终端建设确定为“应当建设”任务。结合各对象的物联感知建设现状,最终确定“应当建设”物联终端待完成任务所涉及的对象共计841个,其中水库47座,大中型水利水闸56座,大中型水利泵站45座,自来水厂36座,污水厂7座,农污处理设施631座,排水闸门19座;其余如山塘、湖泊、堤防、水源地、取水增压泵站、地下水、生态控制断面、排水管网等对象的物联终端建设为“建议建设”,各级部门结合实际业务需要进行建设。
水务物联管理平台又将如何建设?《规划》提出,全市各级水务行政主管部门、涉水单位,围绕各项物联感知监测建设任务,根据各单位实际业务及物联感知设备管理需求,可以利用市水务局建设的“水务物联平台”,对新建或已有的水务物联感知设备进行统一接入和管理;也可以在全市统一的水务物联感知体系框架下,进行水务物联平台分节点建设,提高物联管理效率和实现资源共享。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