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蚝壳见证咸田变良田 村民自建村史博物室留住乡愁记忆
一部村史,几许乡愁。在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藏着一座村史博物室,向世人讲述着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潭山的乡土故事,让乡愁记忆看得见、摸得着,成为村民和游客了解潭山村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
近日,记者走访这座村民自建乡村博物室,了解这座古老村落发展变迁的故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展品反映着潭山村的变迁。
打造村史博物室,留住乡愁之根
潭山村位于广州番禺区化龙镇西南部,有着900多年历史。村内整洁优美,古宅、古巷、祠堂,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走进潭山村史博物室,一眼就能看见村名的由来:“前绕鸑潭水,后枕花山岗,故名潭山。自北宋中期,许氏一族从闽入粤,潭山许氏先祖许彦先因喜爱番邑名胜,遂留孙许青于潭山开基创业,至此已逾900载。”
潭山村史博物室位于潭山村文化综合社区,是由原潭山小学教室改建而成。博物室面积283平方米,共分两层,场馆划分为序厅、潭山人物、鱼米之乡、古法技艺、农耕风貌、民俗风情6大区,展示潭山村古今人物风貌、历史风采、传统技艺,农耕文化及潭山飘色、乞巧等,浓缩了潭山村的时代记忆。
在这里可以见到昔日的潭山乡全图,古人用于建房的、比手臂还粗的蚝壳,旧时火烛车、婚嫁用的全套礼盒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农耕产品,还有皇祐年间“番禺城砖”字样的古砖块、乾隆年间的地契、光绪期间的账册等等,以及各种碑记石刻,记录着一代代潭山人的生活轨迹和发展历程,珍贵展品令人目不暇接。
潭山村文化底蕴深厚,“潭山乞巧”和“潭山飘色”更是扬名广府地区,两者均已列入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潭山飘色还被列入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潭山村史博物室专门设有飘色和乞巧展厅,市民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深入了解传承人的坚守故事。
村民自发捐献展品建起博物室
“我们村当初建立潭山村史博物室,希望将潭山村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好好保存下来,让更多子孙后代能够铭记历史、感恩先贤,进一步增强村民凝聚力和自豪感。”潭山村党委副书记许伟麟告诉记者,自村史博物室开建以来,得到了很多热心村民的积极响应,纷纷把家中遗留下来的老物件、生产生活用具等捐献出来,一起把村史博物室办起来,让乡愁可感可触,在城市化进程中留住乡愁、铭记历史、创造未来。
参观一件件展品,我们仿佛看到了潭山村曾经的样子。“我们村坐落在莲花山脚下,村前曾有一座白沙湖,直接与狮子洋连通,地处古海岸边。摇橹划船,披蓑捕鱼,过去的潭山村民过着淳朴的耕渔生活。”许伟麟告诉记者,随着历史发展,经历沧海桑田变迁,现在潭山村远离海岸,但仍有不少牧渔而生的痕迹。比如,在村史博物室里展出的蓑衣、渔网、渔船以及不少比手臂还粗、一米多长的蚝壳。
巨型蚝壳
记者注意到,巨型蚝壳展品旁有一块说明牌记录着它的来历:“白沙湖土名大咀头,近年在修建莞佛城际轨道时,在大咀头至茭塘村沿线发现了不少蚝壳带,薄的有1米,厚的有15米,蚝壳层形成于三千至一万年前。”
类似的巨型蚝壳,在番禺沙湾北村村史展览馆内也有展示。据了解,沙湾曾是一片古海湾,这些野生蚝自然死亡后被海水冲积到海滩上,形成蚝壳沉积带,后被沙湾先民捡回来在村里建设了一面面蚝壳墙。
地质学家刘金山教授考证发现,距离潭山村不远的莲花山曾发现四次海退遗迹,说明古时大海海岸位置就在这里。随着海岸的后退,大海变桑田,形成三角洲肥沃土地。
潭山村一带曾是半咸淡地区,田地会受咸潮影响,俗称“咸巩田”,产量非常低。1966年开始,潭山村村委集中劳动力兴建水利设施,对咸巩田进行排灌分家,引淡水排咸洗咸,将原来的“咸巩田”变成了良田,亩产量明显增加,解决了吃饭问题。“当年的‘咸巩田’改造,这些老工具可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有村民表示。
“潭山通”守护乡村文化传承
说起潭山村史博物室,我们不能不提一个有心人——许钜泉,大家都叫他“三哥”。“三哥”是潭山村文物管理员,村史博物室及祠堂、古庙等文物古迹均由他打理,博物室里不少展品是经他的手收回来的。有些需要花钱,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
酷爱本土历史文化的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潭山通”。此外,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外号“潭山村对王”。三哥告诉记者,但凡村内需维修或重建的古建筑中均有他创作的对联。这些年写过多少副对联,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对王”之称可谓名不虚传。细问三哥为何这般劳心劳力,他说一切皆因他对乡土的热爱。
说起博物室内的展品,每一样都有一段“古”,三哥都如数家珍。他指着博物室内的一个铜面盆对我们说:“原本这里只有一个面盆架,没有面盆,后来为找到这铜面盆,我也花了一些时间和心思,最终在一个村民家中找到。”“再如这块乾隆年间的老鼠石是前几年在潭山旧市场鱼塘出水口位置发现的,我叫两个街坊帮忙抬回来。”
“老鼠石”上刻有“凡在此石卖老鼠,不论本乡或是外约群众,无须交地铺银。潭山耕农会立,永远为例,时乾隆三十五年吉日”字样。这块“老鼠石”材质为红砂岩,产自番禺莲花山古采石场。有热心村民介绍:“以前听过老前辈提到过关于老鼠石的事,现在找到了这块石头,恰好有当时潭山村民灭鼠的古老记载,虽然不起眼,但这些都是潭山村实实在在的历史印记。”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我们计划将村史博物室打造成民俗文化宣传阵地,进一步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良好的家风、村风、民风传承下去。”许伟麟表示,潭山村将继续完善村史博物室软硬件设施建设,力争将村史博物室建设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乡村振兴增添文化动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黄卓鹏、冯洁芯、刘瑞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