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院程派优秀青年演员李林晓原将举行专场演出

北京京剧院程派优秀青年演员李林晓原定于5月7日、8日在长安大戏院举行的专场演出,因为疫情原因不得不暂时取消。但她并不着急,就当自己有了更多练的时间,将来以更好的状态登台。在她从艺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有过许多这样的等待,但她坚信等待和蛰伏之后会有更精彩的绽放。

这次专场演出是李林晓师从京剧程派名家张火丁后举办的第三次专场演出,几次专场演出下来,她在戏迷中间渐渐有了知名度,才有了这次采取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的专场演出。其实,在张火丁同批招收的弟子中,李林晓并不算最有天赋、最聪明的,老师也常常会说她有点“笨”,但她却不以为意,“我觉得老师说我笨是好事儿,这一辈子,就算像小乌龟一样慢慢爬,也能爬到终点。”

出生在天津的李林晓,家里没有人从事艺术,走上京剧这条路纯属偶然。7岁的时候,李林晓误打误撞考进了天津艺术学校,就此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旅途。起初她是班里最孱弱的学生,曾几次被老师劝退,但她却从未想过放弃。老师给学生撕腿,她是唯一忍住剧痛不掉一滴眼泪的孩子;别的孩子周末可以回家看电视,她却坚持在妈妈的办公室不断地练功。在有着“天津旦角之母”之称的孟宪瑢老师精心培养下,她凭借天赋和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很快从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大大小小的奖项得了不少。

在流派的选择上,李林晓再次展示了自己的执拗。她自幼学梅派,私下却痴迷程派,上大学时终于得偿所愿转攻程派。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举动,已经学艺十几年,硬要从“梅”改“程”,成功自然是皆大欢喜,但要是失败可就没有了退路,这个时候她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又来了。她日日泡在排练场里,不停地和自己“较劲”,不断在困难中摸索前行。幸运的是,本科期间,她先后师从陈琪、张曼玲等程派名家,同时得到了著名京剧作曲家、京胡演奏家万瑞兴先生的指导。

刚参加工作时的李林晓,演出机会极少,学机会也有限。为了生计,她甚至去国外演出过音乐剧,也曾有机会留在那方舞台上,但最后,还是舍不下京剧这方舞台,选择了回归。

与张火丁的师生缘则是李林晓舞台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李林晓小时候跟孟宪瑢学时,就常听孟老师说,她的学生里最用功的就是张火丁。在中国戏曲学院读研时,孟老师介绍她认识了张火丁,让她踏上了一段全新的学艺路。

中国戏曲学院开办了“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人才研班”,面向全国选拔招收十位程派学员,接受张火丁“一对一”的授课传艺,李林晓凭借过硬的实力跻身学员行列,“能随火丁老师学戏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哪怕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老师背戏,都觉得很是满足。”李林晓说:“舞台上的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名角儿,而在舞台下老师的教学也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她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地把她的经验用你能明白的方式告诉你。”张火丁在教学中经常强调“一定要宁心静气,宁静才能致远”,让李林晓受益颇深。她认为,跟老师学就是修炼,要能够静下来思考,“再好的老师在你身边,若你不懂得思考,不用心琢磨,也终是难以学得深入。”

跟随张火丁学至今的这九年,李林晓几乎是“零社交”状态,摒弃与京剧无关的一切事宜,一心去琢磨自己的本事。几乎每天早上,她都会早早地出现在剧院的练功房,像老师那样一遍遍地跑圆场、走台步、练技巧。无论寒暑,每天湿透三身练功服,她经常都是剧院最后离开练功房的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当下,李林晓每天利用同事们去食堂用餐间隙,在大排练场抓紧跑圆场练技巧,等同事们来排练,她又到小排练厅独自打磨表演。

这次取消的专场演出,李林晓原本准备了《锁麟囊》和《白蛇传》两出戏。《锁麟囊》是程派代表作,是一出传唱不衰的经典百年老戏,《白蛇传》则是由张火丁在前辈艺术家的基础上改编创排成的程派戏。李林晓希望自己能够做好京剧程派艺术的传承,也能继承老师的创新精神,“守正不仅是艺术上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展示出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的艺术使命和担当。”

人物小传

李林晓,生于1988年。7岁开始在天津艺术学校学京剧;11岁时获得天津市少儿京剧大赛三等奖;14岁时,她便凭借梅派名剧《西施》夺得中国戏曲小梅花大赛金奖和天津市少儿京剧大赛特等奖;17岁参加CCTV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获得荧屏奖;1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由梅派转攻程派,以程派青衣的身份,在CCTV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再获荧屏奖。2012年,李林晓在北京京剧院工作的同时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后考入“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人才研班”,跟随张火丁学程派艺术。(记者 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