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科技|绿电背后的年轻人

北京冬奥会一步步临近,在这场万众瞩目的盛会上,绿色将是最亮眼的标签之一。华灯初上,夜幕下流光溢彩的“冰丝带”显现出绚丽风采,成为中国绿色办奥的生动样本。因为,“点亮”和“吹动”冰丝带的,正是来自张北的日光和风。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冰丝带”的场馆用电,采用的是张北柔性直流输送至北京的风力和光伏发电。而张北的“风光”,绝不仅仅体现在“冰丝带”,还体现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多个赛事场馆。以张北柔直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冬奥绿电供应工程,将助力北京冬奥会成为历史上第一届实现100%绿电供应的冬奥会。

坐落于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的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正是此次参与冬奥绿电相关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的单位之一。得益于这样的机会,国网智研院内有一批海归年轻人才站上冬奥的“大舞台”,承担重任贡献智慧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快速成长。

智研院青年人才参与冬奥绿电供应项目。

最近,国网智研院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所的海归青年寇龙泽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目标——被评为高级工程师。2014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的他一心想继续做科研,通过层层选拔加入了智研院。在此次冬奥工程任务中,他参与了张北柔直工程仿真建模的工作。

“张北柔直工程采用的柔性直流电网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电网形态,而仿真建模工作相当于预先搭建一个数字化的工程模型。”寇龙泽打比方,“仿真建模就像盖楼打地基,地基打得好,高楼才能稳固。”所以,初始模型调试成功的那一刻,是寇龙泽最兴奋的时刻:“这意味着我们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同样来自智研院的另一位青年海归郝一2018年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加入智研院不久就被安排参与崇礼柔性变电站相关工作。这一项目是为崇礼南客运枢纽提供绿电供应,也为冬奥期间的新能源保障车辆提供电力支持。

“初出茅庐”就被委以重任,郝一坦言自己最开始心怀忐忑,但项目中的老员工们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和耐心指导。“当柔性变电站工程成功并网的那一刻,我正在工程现场协助总指挥进行调试。连起来的那一刻,我感觉半年多来的披星戴月、两头奔波都不算什么了。”郝一激动地说。

为何能够大胆放手,让年轻人快速汇入创新洪流,在冬奥保障这样的重大任务中各展所长?原来,智研院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机构。这座2012年建院的国家电网直属科研单位从创立开始,一直注重创新人才的引进。目前,智研院有留学经历的在职人员近60人,占员工总数近10%。2021年新招收34人,其中海归人才12名;引进高水平紧缺人才10名,其中海归人才3名。个人抱负和家国梦想,在这里完美融合。

更多内容尽请关注冬奥会刊。

关键词: 年轻人 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