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冬奥,首都老兵再“披挂”
北京冬奥会得到广大“首都老兵”助力服务。他们发挥退役军人优势作用,积极投身冬奥会场地保障、赛事服务、应急救护、医疗安保、测试赛服务保障等各个方面。
保障道路运行老兵组成“尖兵突击队”
“下雪时必须保证有双向两条车道能通行,雪停后要保证两小时内将积雪清扫干净。”班长鲁志强带领着“八一”天池道班道路养护班组14名老兵轮番值守,24小时奔走在路上。这个班组的成员全部是退役军人,这也是北京唯一一支退役军人道班。他们负责昌赤路、滦赤路、刘干路、香龙路等60余公里道路以及白河堡水库水源保护区47.1公里道路的养护工作。
为全面做好道路运行保障工作,“八一”天池道班退役军人勇挑重担,被延庆公路分局确定为“尖兵突击队”,除担负东部山区外围保障路线外,还担负起冬奥核心区的突发事件处置任务。
1月20日至22日,北京连下3天大雪,为保证车辆通行不受阻,突击队员连续工作72小时,人不休,车不停。大雪纷纷扬扬,断断续续,队员们“见白就扫”,刚刚扫净一段积雪,鹅毛般的雪片很快又重新盖了上来。就这样来回反复地清扫,唯一能休息的时间就是吃饭的十几分钟。饭菜是从山下送上来的,吃的时候已经冰凉。即使这样,因为山路弯多,雪深路滑,送饭的车辆也经常不能按时抵达,所以老兵们很多时候是靠泡面充饥。
“苦、累是军人的磨刀石。我们虽然已经退伍,但始终保持着部队的优良传统,仍然每天将被子叠成豆腐块,站立时按军姿标准。冬奥会即将来临,我们作为首都老兵,就要发扬军人坚韧不拔、雷厉风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使命与担当守护道路的安全畅通。”鲁志强语气坚定。
构筑防疫屏障老兵扛起消杀“枪”
元旦刚过,延庆区张山营镇的退役军人刘志涛又闲不住了,他和队友们背起背负式喷雾器,来到下阪泉村路口进行消杀作业。这群退伍老兵人人扛把消杀“枪”,使得病毒无所遁形。
2021年11月,延庆区成立了一支以24名张山营镇退役军人为主的冬奥志愿服务队——“首都老兵”延庆区冬奥志愿服务队,刘志涛担任队长。老兵们24小时轮流值岗,进行巡逻、消杀、点位排查等工作。
除了日常保证公共区域的消杀工作,刘志涛还会向村民们宣传消杀知识,介绍不同地面和区域的消杀方式,引导村民对自家区域合理消毒。消杀队和村民共同协作,保证下阪泉村全面消杀。如遇全村集体做核酸检测的情况,消杀队会更加忙碌,因为人员较密集且流动量大,每隔15分钟就需要对场地进行一次消杀。刘志涛还会帮忙维持核酸检测的秩序,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为不方便排队的老人和小孩安排快速检测通道。消杀队坚守到核酸检测的最后一刻,等村民和医护人员离开,他们还将对场地和设备、用具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杀,并将医疗垃圾合理丢弃。
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后,刘志涛带领的消杀队还将协助防火队、巡查队进行工作,作为一支机动队伍在必要时支援。消杀队将恪尽职守,为冬奥会构筑赛事外围防疫屏障。
宣讲冬奥精神七旬老兵再当志愿者
老兵陶振国是一名“双奥”志愿者,2007年全北京备战奥运,成立了许多志愿队伍,刚刚退伍的陶振国积极参加,凭借着“微笑服务”的优异表现,成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在志愿岗位上维护北京良好市容市貌,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如今,他已经78岁高龄,又出现在了冬奥会志愿活动第一线。
陶振国主动报名志愿宣讲活动,还带着身为“奥运宝宝”的小外孙一起做志愿服务。爷孙俩在岗位上为来往游客指路,整理共享单车,维持公交乘车秩序,“我想让孩子有志愿服务的精神,不在能力有多大,而在于有没有服务人民的热忱之心。”小外孙还教陶振国学习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一丝不苟:“姥爷,你要用舌头抵住下牙床,发音才能更准确,更有英语的感觉。”陶振国学得非常认真,在一遍遍纠正下,他可以在冬奥志愿服务岗位上,对各国来客说:“Welcome to Beijing!”
陶振国还将服务奥运的心得体会在街头巷尾宣讲,从奥运村街道讲到朝阳区,呼吁更多人投身于助力冬奥的志愿活动中,获得了2021年朝阳区“优秀宣讲员”荣誉称号。
朝阳区620支志愿服务队、6000多名退役军人参与赛事服务、宣传引导等14个领域冬奥会测试赛服务保障;石景山区186支志愿服务队、3000余名退役军人积极助力高品质冬奥社区建设;延庆区组建退役军人医疗小组,服务保障2021“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测试活动,为冬奥会测试赛保驾护航;通州区“首都老兵”志愿服务队积极宣传冬奥会,讲好中国故事、志愿文化、奥运精神,号召全社会投身冬奥志愿服务……
首都老兵用行动彰显忠诚,为家门口的冬奥会、冬残奥会做好服务,用自己的心声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故事,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盛景传递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