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冰转换成就“双奥”场馆,中国为奥运场馆再利用提供范本

今天是除夕,后天是虎年大年初二。尽管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是在2月4日举行,但作为冬奥会主角的运动员们将提前2天,在国家游泳中心即“冰立方”走上赛场,从而正式拉开了北京冬奥会竞赛的大幕。

尽管有关此前有关冰立方场馆的各种介绍相当多了,但我们还是愿意在冰立方冰壶比赛即将开始之际,再一次给大家说一说这座典型的“双奥场馆”。

在这次为北京冬奥会服务的12座竞赛场馆中,“冰立方”身上有一个特别显著标签:它是中国在奥运场馆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办赛方面提供的经典范本。

2021年10月,“相约北京”国内冰壶测试活动和“相约北京·昆泰”2021年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相继在“冰立方”精彩落幕,水立方“水冰转换”冬奥改造项目顺利通过赛事验收。潘之望摄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承担了跳水、游泳项目的赛事。水立方从规划蓝图到最后拔地而起,再到2008年奥运会比赛期间的激情澎湃、金牌闪耀,我们一起见证了它最耀眼的高光时刻。

14年过去了,如今水立方摇身一变,成为“冰立方”再次惊艳亮相,可以说从2008年到2022年,这座奥运会主要竞赛场馆从柔情似水到刚毅如冰,标志着北京夏奥与北京冬奥在此实现了完美的对接传承。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当时的水立方就惊艳了世界,不论是这座充满想象力的冬奥场馆建筑本身,还是各国运动健儿在这里不断刷新的各项目游泳世界纪录,水立方都给全球体育迷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由水转冰的这个膜结构梦幻建筑再次受到世界的瞩目。

去年冰立方经受了“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的实战检验,证明了水转冰各项工作的完美无缺。从2022年1月5日起冰立方正式进入冬奥闭环管理,冰立方管理团队为北京冬奥会打造出高质量的冰壶赛道。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水立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老百姓的体育场馆,年均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累计为超过260万人提供了游泳服务,这为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做出很好的探索。

2015年7月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为了实现我们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和目标,水立方管理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水冰转换的场馆可持续利用改造方案,成为奥运遗产可持续利用的典型。

水立方的池水每四个小时进行一次循环,在2008奥运会期间,来此比赛的很多外国运动员都说,水立方的水质是他们见过的游泳馆最好的水,水质洁净,水温舒适,特别有利于运动员们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那么,到了北京冬奥会上,冰立方是不是也能交出一份同样出色的答卷呢。或许会有人说,水转冰有什么难度,直接将水冻成冰面不就可以了么?

真的这么容易而简单么,我们不妨听听国家游泳馆总经理杨奇勇的介绍。他说:由水转冰听着好像没难度,实际上可没那么简单。水与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如果直接冻冰就会破坏原有泳池的结构。经过各方反复的思考与试验,结合水立方冬奥会后可持续运营的设想,最终决定在不破坏原有泳池的基础上,打造一块可拆卸、可移动的冰场。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的整个过程,简单说大概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放空水池,二是在池中搭建钢架和支撑结构,三是铺设保温层和防水层,四是安装可拆卸的制冰系统,五是制作冰面。

这五个过程与步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最终由十多个科技团队历时两年,从冰场的建筑结构到冰壶场地的比赛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反复论证,通过不断试验才获得了成功。水立方变身冰立方体现的是北京冬奥科技办奥的理念,也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这让它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同时具备冰上和水上运动双重功能的体育场馆。

2019年5月8日,“水立方”改造工程正在紧张进行。饶强摄

为了控制冰立方的赛场环境,技术团队手中有两个温度监测器,外表呈黄色的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室内环境温度,外表呈蓝色的监测仪是监测冰面温度。它们可以确保冰层表面的温度保持在零下8.7℃左右,而高出冰面1米5的环境温度,则可控制在8至12摄氏度之间,而来到冰立方的观众席上,这里的温度就要保持在16至20℃之间,这意味着在冰立方场馆内,三个区域空间保持着三种不同的温度。

这样的设计既能确保冰壶比赛对冰面温度的需求,同时又能照顾到坐在观众席上观众们的身体感受,不会觉得太冷。做到如此精准区域控温的原因,是因为冰立方馆内有一套高科技系统。这套系统在冰立方馆内布设了上千个即时传感器,它们会24小时将温度、湿度数据上传到这套自动控制系统,然后控制系统会根据各项数据的变化,及时给馆内各种机器设备下达指令,从而达到精确控制室内整体环境的目的。

这就是科技赋能下的国家游泳中心为何能实现了水冰转换的奥秘,从水立方改造成冰立方,为奥运场馆的可持续再利用提供了精彩的中国样本。

关键词: 场馆 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