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冬奥|啥是冰床?它在古代有哪些作用?

冰床,是中国北方冬季用于冰雪之上的一种运动、交通工具。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特许商品“老北京的冰上时光”系列徽章中,有“长河冰床”“冰床围酌”“后海冰趣”“冰前偷赛”“城河穿梭”5款产品与冰床有关。那么,什么是冰床?它在古代有哪些作用呢?

“老北京的冰上时光”系列徽章设计师任冬洁在通州长河实地考察。

明朝兴起“冰床围酌”

在宋代,中国古人就开始使用冰床了。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安、沧、景之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此处的“凌床”指的就是冰床。那时的冰床,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的。据宋代《江邻几杂志》记载:“雄、霸沿边塘泊,冬月载蒲苇,悉用凌床,官员亦乘之。”雄、霸即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是宋辽两国的交界处,也是宋朝北部边境的战略要地。这些地区冬季河沟湖泊结冰,人们使用凌床在冰面上载运蒲草芦苇。有时,官员也把凌床作为交通工具使用。这时的凌床既载人又载物,官民皆用。

早期的冰床样式十分简单。明代宦官刘若愚在其《酌中志》记载:“至冬冰冻,可拖床,以木板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积雪残云,点缀如画。”可见,当时冰床的结构很简单,就是在床板之上放置可折叠的小凳(交床)或者草席(藁荐),一架冰床即告完成。高级一些的冰床,在床板下面安装铁条来减少摩擦,前面有人拉着前进,因此也称为“拖床”。

乘坐“冰床”的北京人。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摄于19世纪70年代。

中山公园管理处供图

到了明代,冰床在中国北方就已经十分盛行了。在北京,穷人冬天拉冰床来养家糊口,如《明宫史·金集》记载:“每于河冻之后,近京贫民,群来趁食。于皇城内外,凡有冰处,拉拖床以糊口。”

“长河冰床”徽章描述了发源于玉泉山的水,通过昆明湖,经长河注入古老的北京城。冬天,长河的水结成厚厚的冰,长长的冰面便成了冰上交通线,冰床在其上飞驰穿梭,成为一种快捷的交通工具。

冰床除了具有实用功能,也是人们冬季户外嬉戏游乐的工具。比如《明实录》记载:“西华门⋯⋯冬则冰床作戏,春夏荷柳供观,率为寻尝游豫之场。”古代称帝王出巡为“游豫”,这里的原意是说西华门外聚集了不少游乐之人,冬天他们乘坐冰床游戏,春夏则赏荷观柳,不适合皇帝到此巡游了。

这里的“冰床作戏”,就包括“冰床围酌”。大概在明代正德朝,北京兴起了“冰床围酌”的游戏,日子过得不错的官僚富贾专挑严冬时节,将冰床连成一片,在其上豪饮。明代文人孙国敉在《燕都游览志》中描写道:“积水潭在都城西北隅⋯⋯好事者恒觅十余床,携围炉酒具,酌冰凌中。”对于“冰床围酌”描写最生动的莫过于明末散文家刘侗的《帝京景物略》:“雪后,集十余床,垆分尊合,月在雪,雪在冰。”

这种玩法一直持续到清末,晚清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意犹未尽地引《倚晴阁杂抄》称:“明时积水潭,常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蓝酒具,铺氍毹其上,轰饮冰凌中以为乐。诚豪侠之快事也。”

冰床竞赛偷看芳容

清朝初年,北京的护城河结冰以后,行驶在冰面上的冰床就成了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由于冰床比骑马、乘车都快多了,所以不知谁家的小姐也来乘坐。冰河上便有其他的冰床偷偷地跟着她的冰床后面走的情况,跟随者多了,便形成“冰前偷赛”的有趣场面。小姐发现后也不恼怒,抱起琵琶,弹了一曲《破空潭》。这一幕被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看在眼里,于是写下了《宣清慢·玉河冰》:

“结定银湾,冻合铜沟,装成玉玲珑砦。到月明、转觉嵯峨,便风吹、何曾澎湃。回思客夏,翠椀凉瓷,千家赌卖。只今朝,堆满径,文园纵渴谁爱?

见宣武门边,西河沿上,有冰床一带。更紫罽猩绒,稳垫娇铺,滑笏瑶京,若比风樯尤快。是谁家、茜裙斜载。逗香肌、冰前偷赛。还将四弦,猛弹《破空潭》,问吟龙安在?”

词的下阕首先指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京城宣武门边的西河沿一带,这首词的注解写道:“长安腊月,玉河冰结。时水面多设冰床,往来络绎,以供行客。其捷如飞,轶之坐骑乘车,远胜多矣。”由此可见,当时京城河道上的冰床很受欢迎,是理想的冬季出行工具。词中的紫罽猩绒代指用贵重的毛织品装饰的冰床,可见这是一架带篷的高档冰床。

民国时期,冰床依然存在。土生土长的老北京、民俗学家金受申先生曾这样描写民国时期的老北京冰趣:“冬天的护城河、什刹海,岸旁常放着许多冰床招揽乘客,在新年正月,坐着冰床,驰骋冰上,虽不用足溜,也很有意思。前几年,我每到正二月,常在一溜胡同广庆轩听杨云清说《水浒》,傍晚散书,由银锭桥到德胜门,坐一个来回冰床,然后地安桥喝上二两白干,也是闲适有趣的。”徽章“后海冰趣”“城河穿梭”表现的就是北京百姓乘坐冰床的闲适时光。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冬奥会刊。

关键词: 冰床 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