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设者到运行者 他随“冰丝带”一起成长

“从场馆建设阶段,到现在的运行阶段,以及即将开始的北京冬奥会赛时阶段,我都在这里。”站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前,赵炳陶自豪地说。这名“冰丝带”运行团队转播领域副经理所言不虚,从2018年初到现在,他先后在三个不同领域为这座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赵炳陶参与“冰丝带”建筑工作。

最近两天,赵炳陶忙得不可开交。2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还接到OBS(奥林匹克转播公司)外籍工作人员询问转播工作点位的电话,并用专业、高效的回复为对方答疑解惑。不过,4年前“冰丝带”破土动工时,赵炳陶的服务领域和现在大相径庭——他作为工程建设人员,全程参与了“冰丝带”的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赵炳陶留下了很多终生难忘的记忆,“2018年12月28日,场馆屋顶的索网结构开始提升,那一天真的太难忘了。”赵炳陶解释说,国家速滑馆屋顶的索网结构面积达到198米×12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索网结构建设,“我在此前多年的建设生涯中,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挑战。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反复论证设计和张拉方案。那天出奇的冷,零下十几度还刮着风,在场馆领导指挥调度下,大家情绪高昂,伴随连续数月的智慧加汗水艰辛付出后,冲锋号吹响了,‘天幕’正式启动提升张拉。”赵炳陶告诉记者。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这一索网结构最终锁定成型,有了今天大家在“冰丝带”内看到的靓丽屋顶。

赵炳陶(右一)在工作中。

“冰丝带”完工后,赵炳陶选择留下,继续为这座由他参与建设的场馆服务。2021年4月的北京冬奥会测试活动,他担任场馆和基础设施领域设施主管,负责场馆设施巡检、临时设施搭建工作,主要负责日常巡查、设施维护和应急维修等,确保场馆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赵炳陶和记者笑称,那段时间自己总是朋友圈的“步数冠军”,“一天走个两三万步是常态。但是看着场馆一切顺利,心里特美。”

去年10月,赵炳陶再次转换岗位,在北京冬奥会测试赛期间被任命为场馆运行团队转播领域副经理。面对这一全新的业务领域,他迎难而上,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并主动与转播商团队对接了解需求。

赵炳陶(左一)帮助OBS工作人员安装设备。

今年1月初,国家速滑馆接到了一项全新的任务——帮助央视在馆内搭建8K转播平台,“说实话,最开始我真有一点没信心,OBS的外国专家都说,时间太短了,来不及。”不过,赵炳陶和他的团队想尽一切办法做准备,“困难真的不少,比如说先要解决场地设施和各种技术问题,我们真是利用了场馆内几乎一切可行的空间;紧锣密鼓解决设施、电力、技术、线缆路由等问题,那几天真的是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最终,在各方不懈努力下,只用了两周,8K转播平台就在“冰丝带”搭建完成,“有了8K,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向全世界传播‘冰丝带’和北京冬奥会的魅力,实现科技冬奥愿景。”

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赵炳陶显得十分稳重,不过,当提起自己的家人时,记者看到了他眼里的泪花。赵炳陶说:“我的女儿才40多天,其实我觉得自己挺亏欠家庭和女儿的,不过能在家门口参与冬奥会,在自己参与建设的场馆内提供服务,这样的机会一辈子可能也只有一次。有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我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冬奥保障工作中来,我想以后一定会自豪地带她来‘冰丝带’,告诉她我在这里参与建设并服务保障过冬奥会。”赵炳陶一边说一边展示着妻子发给他的一段由女儿照片剪辑而成的短视频,视频中的配文写道:“我的爸爸叫赵炳陶,他是‘冰丝带’赛时保障团队的一员,虽然爸爸不能陪我一起过年,但他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祝愿在速滑馆工作的叔叔阿姨们春节快乐,一起向未来!”

关键词: 建设者 丝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