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赛前运动员行李抵达高峰,如何“零差错”交付?

2月4日,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过去一周,是赛前运动员行李物流高峰。从1月27日至2月3日,进港行李总量31581件,交运行李共397单7872件,“行李交运交付做到了零差错。”

“冬奥会的行李是个很大的挑战。”国际奥委会工作人员曾对北京冬奥组委物流部部长李燕凌说。如此多的国外运动员行李如何运输?怎样安全、及时和准确交付?本端记者独家专访了李燕凌,剖析运动员行李背后的“收发故事”。

运什么?

比赛器材居多,行李有“身份证”

截至2月3日,北京冬奥组委物流团队在一周内交运了7872件运动员行李,平均每天运输行李约1000件。这些行李主要都是什么呢?

记者了解到,各国运动员携带的行李到港后,首先要在机场完成预防性消杀工作,而后抵达场馆再视具体情况做下一步安排。小型的行李,运动员可乘坐闭环大巴车随身携带,超规超大的行李,则需要专门的物流团队帮忙转运。李燕凌透露,超规超大的行李,主要是比赛器材,比如雪板、冰球项目器材等等。

如此庞大的行李数量,如何准确、及时识别?为此,北京冬奥组委物流部在前期就设计了专门的行李签,这相当于一张“身份证”。行李签分为国别签和目的地签。“国别签是为方便识别所属代表队,而目的地签则是识别赛区和场馆。张家口赛区行李签是蓝色,北京赛区是红色,而延庆赛区行李签是黄色,且每个赛区行李签都标明了行李所要去往的比赛场馆。”

行李签的使用,方便了运动员在机场尽快找到自己的行李,大大提升了行李分拣和转运的效率。“运动员只需要在临行前贴好标签、打钩标出抵达场馆即可,而为了避免没有粘贴行李签的情况,冬奥组委物流部也给航空公司预留标签,方便运动员在机场补贴行李签。行李一旦落地,机场端和物流端就能很快分门别类码放。”

怎么运?

全新设计推车,每天都做预案

运动员行李落地机场,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冬奥组委物流团队面前——机场推车能装载这些“大块头”吗?应当拿什么来搬运这些超规超大的行李呢?

“为此,我们专门研发设计了装载特殊行李的推车。”李燕凌表示,这些经过全新设计的推车,既有加长版的,也有加高竖起来的笼车。分门别类、各有用途的推车设计,让所有到港需要转运的运动员行李,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装载,及时离开机场到达驻地。

过去的一周,北京冬奥组委物流团队累计发运217车次。其中,北京赛区1898件行李,延庆赛区2567件,张家口赛区3407件。据了解,为了科学掌握行李数量,物流团队与机场方面实现了沟通和信息共享,每天晚上都会提前分析第二天到港的航班数量、乘客人数、总行李件数、预估转运行李数……“提前一天做好计划和预案的,第二天,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从机场装载,到路途运输,再到不同赛区不同场馆,运动员的行李没有“迷失方向”。这背后,除了在各赛区场馆坚守的约700名物流工作人员外,最后交运环节也有“神器”。

怎么“收”?

查码就能关联,全程跟踪掌握

在行李的“签收”环节,北京冬奥组委物流团队精心设计了交运单据。这个“神器”可不简单——一张签收单可同时对应多件行李,为了便于操作,团队将签收单编码做成不干胶贴,提前印制好。运动员交付行李后,快速离开,现场工作人员就把不干胶编码迅速贴在每件接收的行李上。“打个比方,只要查001号编码,就能找到对应的签收单,就能找到所有对应的完整交付信息。即使有差错,也很容易找到人。”

而一旦行李从机场发车,就始终处于监管视野中。每一辆运输车都有准确信息,“包括这辆车装载的哪个航班的行李、签收单号有多少、行李多少件,司机的电话,目的地接收人的电话等等。”李燕凌表示,除了司机电话之外,负责押运的工作人员电话、目的地场馆的接收人员电话随时都保持畅通,“这为行李的准确及时交付奠定了基础。”

赛前抵达物流高峰可以说结束了,我们实现了零差错。”李燕凌笑着表示,北京冬奥会的物流保障工作从另一个层面显示出,以科学的工作方式解决问题,才是可传承、可持续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后,北京将作为世界第一个“双奥”城市载入史册,作为双奥城市的双奥人,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兑现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与此同时,北京有责任不断提高科学办赛的能力,真正做到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 差错 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