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丝带”四天六刷奥运会纪录,“最快的冰”原来可以这么快——
“最快的冰”名不虚传!
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连续4天见证多个新的奥运会纪录——
2月8日,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决赛中,两组选手,连续刷新纪录。第11组出场的荷兰名将、平昌冬奥会这个项目的金牌得主纽斯滑出1分43秒21,将前一组队友克鲁尔创造的1分43秒55的奥运会纪录提升0.34秒,再次打破纪录!
2月7日,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比赛中,荷兰队35岁老将伊琳·伍斯特以1分53秒28的成绩夺冠,同时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这也是她个人运动生涯的第六枚冬奥会金牌。
2月6日,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男子5000米决赛中,瑞典名将范德普尔以6分08秒84的成绩夺金,并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荷兰名将帕特里克·罗伊斯特以6分09秒31的成绩获得亚军,打破了本国前辈斯文·克拉默在平昌冬奥会上创造的奥运会纪录。
2月5日,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女子3000米决赛中,荷兰选手斯考滕打破了尘封20年的奥运会纪录。
如此频繁地刷新奥运会纪录,除了选手本身出色发挥之外,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比赛场地同样功不可没。
2月8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决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荷兰选手凯·努伊斯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老将伊琳娜·伍斯特,在“冰丝带”不仅卫冕成功,还破了冬奥纪录。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摄
“冬奥历史上最快的一块冰”
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
国家速滑馆的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在如此大规模的场地打造“最快的冰”,国家速滑馆放弃了传统制冷方法,创新性地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成为全球首个采用该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
在速度滑冰场地,温差越小冰面的硬度就越均匀、冰面越平整,通俗来说就越“丝滑”。
如何做到“丝滑”,国家速滑馆智慧场馆建设和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负责人李久林介绍,团队围绕“最快的冰”和绿色低碳目标,在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创新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这套制冰系统不但将节能环保GWP值(全球变暖潜能值)由最初将近4000降为1,同时还能控制冰温。
此外,团队通过激光扫描跟BIM模型进行比对,检验、保证冰场下12万米不锈钢制冰管道处于精准位置,保证冰温均匀。为保证冰板混凝土平整度,采用激光测量技术,使1.2万平方米冰场平整度偏差从原来5毫米验收标准最终达到最大不超过3毫米。
李久林表示,团队对风速、湿度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管控,包括基于数字孪生场馆室内环境的精细调控,所有这些都为运动员创造最好的成绩、打造“最快的冰”作出贡献。
比赛间隙
工作人员对冰面细致地修复
打造“最快的冰”并非易事,而如何维护更是一门学问。
自场馆开放以来,在训练休息或者比赛间隙期间,工作人员会按赛程规则,进行浇水修冰。这样的程序保证了选手们能够在冰况良好的场地滑行。
比如,2月8日晚,在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决赛中,在大约一半选手出场后,比赛便进入暂停时段。三辆浇冰车驶上冰面,细致地对冰面进行修复。
资料图
比赛恢复进行后不久,两位荷兰选手便接连打破奥运会纪录。33岁的冠军纽斯毫不掩饰对“冰丝带”的喜爱之情:“这块冰面太让人惊喜了,我非常非常喜欢。我们所有人都能在这里做到最好!”
此外,在“冰丝带”使用期间,制冰师还需要不停地检测冰的厚度,对应地去修复冰场的平整度,受损严重的,可能需要化了重新冻。
“最快的冰”,为选手们提供更好展现自己的舞台,其背后是技术的支持和无数人的努力。
未来几天,“冰丝带”还将进行10个小项的比赛,或许还会有更多纪录在这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