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故事|三对“父子兵”书写14年奥运情缘
在数万名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中,有一群薪火相传的“父子兵”。他们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写下了一段段奥运家国情缘。
▲父亲罗丹和儿子罗强一同值守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冬奥城市志愿者服务站。冬奥会刊记者 阎彤 摄
冬奥北京赛区B1车队驾驶员马树新和儿子马志成。
▲在首都国际机场担任冬奥志愿者的阎子豪和父亲。
2008年火炬手与儿子同值守
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冬奥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有这样一对志愿者“父子兵”——爸爸罗丹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14年后,他带着当年的火炬继续助力奥运,和儿子罗强一起在新街口服务点普及冬奥知识,把自己的奥运故事讲给大家。
新街口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设在新华百货一层,罗丹和其他志愿者的任务就是向来往人群宣传冬奥,邀请大家写寄语、画画。“小朋友,你知道冬奥会的吉祥物叫什么吗?”“会徽是什么样的?”每当有小朋友、年轻人停下来提笔留言、作画,罗丹都会一边鼓励,一边分享自己的奥运故事。慢慢的,一个个冰墩墩、雪容融“填满”了留言簿。
看着如今已经上大学的罗强和自己并肩作战,罗丹相信体育的力量足以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更好地宣传奥运精神,他还把自己当年传递的祥云火炬带到了站点,展示给过往人群。罗丹用行动传承着奥运精神,用自信的微笑让奥运志愿者的“名片”越来越亮。
父子同守一片蓝天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阎子豪是一位“航二代”,从小在飞机画报和各式各样的飞机模型中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位老民航人,负责空管系统中的安全工作。北京冬奥会上,阎子豪成了一名冬奥志愿者,在首都国际机场海关负责指引工作。
“受父亲影响,我对云端世界有着别样的感情。”阎子豪回忆,父亲喜欢带自己去工作的地方,讲中国空管、中国民航的故事,“我最爱听的一段是父亲讲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保障奥运航班的经历。每次谈到这儿,他的眼里都泛着光。我也更理解守护和奉献的意义。”
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那天,父子俩都在工作岗位上。当最后一架航班到达,一位外国运动员在阎子豪的耐心指引下顺利通过海关。离开前,他用简单汉语表达了谢意,并伸出大拇指为阎子豪点赞。“一个小的动作和一句简单的感谢,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阎子豪说,自己会全力以赴,同父亲一起,守护和谐的蓝天。
“老马”带“小马”开冬奥班车
冬奥北京赛区B1车队253名员工中,共有5名姓马的职工,但是只要一说起“老马”,大伙都知道这是指马树新,“小马”就是他的儿子马志成。
老马是B1车队接送班车的早班驾驶员,一天跑16圈,176公里,每天工作11个小时,对于即将55岁的老马来说,真是个不小的挑战。“我2008年就参加过北京夏季奥运会了,那时候我负责接送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看着她们在赛场上争金夺银,我都替她们感到骄傲。现在我又参加了北京冬奥会,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双奥之城的双奥驾驶员,我这辈子知足了”。
让老马骄傲的,还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儿子小马也参加了本次冬奥会保障。北京冬奥会正赶上中国农历春节,除夕那天小马休息,却主动到车队服务。有人问小马:“在闭环内工作不能回家,想家吗?”小马说:“也想家,但是跟我爸在一起,心里挺踏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