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那朵大“雪花”来之不易
一片片写有各代表团名字的“小雪花”聚合,构成一片璀璨夺目的“大雪花”……开幕式上的创意雪花是北京冬奥会特别温暖的一幕。这些“雪花”历经近三年,经过了三百多稿的反复修改,才惊艳呈现于世人面前。记者近日专访了开幕式“雪花”的设计师李旻,请她揭秘“雪花”如何诞生。
李旻与张艺谋导演合影
李旻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设计“雪花”之前,她已经在导演团队做了不少开幕式相关设计工作。当张艺谋导演提出将“雪花”作为开幕式的核心创意时,李旻被这个创意折服。“导演希望我们通过线条展现中国式的审美,赋予雪花新的文化内涵与生命力。”在创作过程中,李旻收集了大量自然界的雪花图案,也整理了不少雪花设计图案和插画,“与其说为了找灵感,不如说是为了避免设计雷同,这次要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雪花形态。”
除了李旻,还有多名美术设计人员同时进行“雪花”的设计。“每人设计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雪花,一共设计100个,而且是100朵完全不重样的雪花。每一次设计方案都会汇总,导演一个个挑问题。会议结束后,大家根据新的修改要求再修改,反反复复很多遍。”经过重重筛选,李旻的设计方案被导演选中作为备选方案之一。
李旻说,“雪花”的设计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最开始的设计元素是各国地标性建筑图案,之后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如中国结、仙鹤、牡丹花、梅花、紫荆花、荷花、锦鲤、燕子、中国建筑屋顶、中国桥等。“我尝试融入了很多中式美学元素到雪花的设计中,希望将中式浪漫与美呈现在世界的面前。”
设计后期,雪花造型需要调整得更加简洁,因为如果图案过于密集,在摄像转播时发光的引导牌图案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如何“做减法”,一度成为李旻设计工作的瓶颈。“因为中国纹样的美感,需要一定密度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幅度简化就意味着要放弃很多线条。如何能保留住中国风的特点又简洁大气并没有图形歧义,是非常难的。”
为此,李旻重新造型设计,加强线条的疏密对比,慢慢找到了新的感觉。经过大量的修改与调整,“雪花”终于定稿,最终的雪花造型融入了中国结的元素。
“我认为视觉艺术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有效‘软传播’方式,优秀的视觉艺术设计会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用视觉形式打破文化的差异与隔阂,更容易引起共鸣与感动。”李旻说道。在完成了冬奥会开幕式的设计工作后,李旻又投入了冬奥主题的插画创作中,“我将继续探索将当下中国的艺术语言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展现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