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有我 | 身穿防护服手提诊疗箱,随时为运动员保驾

早晨8时30分,国家体育馆运动员医疗站内,作为医疗保障志愿者的张莹穿好了防护服,赶到训练场馆边上……这一守就是一天,裹着八九个小时的防护服,穿梭在场馆和医疗站之间,严寒和憋闷交织在一起,“一旦运动员出现了伤痛,就是我要冲上去的那一刻。”每到难以忍受的时候,张莹都会默默地提醒自己。

张莹是北京友谊医院的一名护士,也是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运动员医疗站的医疗保障人员。每天要穿着防护服,背着急救箱和诊疗箱穿梭于训练场与医疗站之间。

冰上训练馆里特别冷,防护服里穿得太厚施展不开,张莹就只穿着志愿者的抓绒套装,肩膀、后背、膝关节各贴两个暖宝宝成了每天的“标配”。“再多的暖宝宝都抵挡不住寒冷,在馆里保障一个小时,浑身就冻透了,我们只能在两场训练休息的空隙,跺跺脚蹦一蹦驱寒。”张莹说。

防护服是一次性的,一般一个班次的四五个小时内不轻易穿脱。当张莹结束训练馆的保障,穿着防护服进入医疗站继续工作时,她又经历着闷热憋闷的考验。防护服本来就密不透风,再有抓绒衣和暖气的“加持”,用不了半小时,汗水就会浸湿衣服。

“再辛苦,也要坚持,习惯就好了。”张莹淡淡地说。

为了做好医疗保障,张莹和同事们做足了准备,大大小小的演练做了不下20次。160多斤的“运动员模特”,她和同事能在两三分钟内就平稳地抬到担架上,“光是这个,仅靠蛮力就不行,练的就是同事间的密切配合……”

随着比赛升温,国家体育馆迎来了一日双赛或一日三赛的高密度赛程,张莹和其他医务保障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常常要工作到深夜12时以后,可她却乐在其中。

“奥运于我而言意义非比寻常,两次志愿服务经历是我收到的最有意义、最特别的新婚礼物和生日礼物。”张莹说,“我与奥运是有着特别的缘分吧!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当天领完结婚证,就去参与奥运会医疗保障。2月5日北京冬季奥运会首日,是我40岁的生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