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瞄准米兰!中国雪橇队年轻有突破,下个目标是登上领奖台
男子单人雪橇拿到第24名,女子单人雪橇拿到第29名,双人雪橇拿到第17名,团体接力项目拿到第12名,这是中国雪橇队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交出的成绩答卷。
这支2015年才成立的年轻队伍,通过本届大赛的锤炼收获了比赛经验。4名参赛队员平均年龄不到23岁,他们将以北京冬奥会为起点,在下个冬奥周期中加速成长,并已将目标瞄准2026米兰冬奥会。
从左至右:王沛宣、范铎耀、王忠林、黄叶波、彭俊越
首次参赛书写纪录
北京冬奥会雪橇项目日前已全部结束,中国队在4个小项上均有突破。其中,团体接力项目排名最高,是全部14个参赛队中排名第12名。中国雪橇队领队王忠林对全队在奥会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并希望队员未来能继续进步。
中国雪橇队在北京冬奥会获得全项目参赛资格,并在全部4个小项上完赛,获得了有效成绩。王忠林表示,年轻队员很不容易,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比赛,已经把平时训练的水平滑出来了,所有人都表现得非常棒。队员在场上显得更加成熟了,也没有犯低级错误。
中国雪橇项目起步较晚,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后才组队,2017赛季正式参赛。雪橇队员都是通过跨项选拔,并不是从小就接触这个项目,不仅缺乏对雪橇和赛道的感觉,更缺少实战经验。
在王忠林看来,雪橇队能取得目前的成绩,离不开队伍的拼搏和付出,这一点在“00”后小将王沛宣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据介绍,距离北京冬奥会开赛前不到50天,王沛宣的左脚在比赛中受伤,有3处骨裂,备战期间只能穿着特制的鞋滑行训练。但她仍旧忍着伤痛坚持训练和比赛。并在北京冬奥会女子单人雪橇必须中完成3轮滑行,以3分01秒402的成绩排名第29,没能晋级最后一轮。但这一成绩已经书写了中国雪橇队新的历史。
“我觉得,他们就像战士一样,为了夺下山头非常拼,我为他们感到骄傲。”王忠林说,国际上这个项目的强队,都是从14岁以下的低龄群体选拔运动员,像德国有很多8岁以下的小队员就上冰训练了。但中国这个项目起步较晚,队里运动员大部分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但他们都是十几岁才接触这个项目,在赛道上的感觉肯定不如那些很早接触这个项目的运动员。而接触项目晚,技术成型就更困难一些,也会导致伤病增加。现在几乎所有队员都经历过重大伤病,做过手术。
王忠林说:“我过去在部队,带过兵,我觉得现在我们的队员不放弃,不认怂,精气神越来越像战士,甚至比战士还更渴望胜利。这次冬奥会在家门口参赛,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生一次的机会,所以每个人拼尽了全力。”
跨项选材初显成效
中国雪橇队的运动员均从其他项目跨项而来,范铎耀原项目是越野滑雪,王沛宣之前练过短跑和标枪,黄叶波原项目是短跑,彭俊越此前则是篮球运动员。
据范铎耀回忆,转项最艰难的地方在于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理解,“越野滑雪是纯耐力,雪橇考验的是纯爆发力。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体重,因为雪橇项目需要用体重获得加速度,最开始我很瘦,怎么吃都吃不上去,反而是受了一次伤,在医院里躺了两个月后,体重才从不到70公斤涨到了80公斤出头。”
王沛宣表示,中国运动员在雪橇项目上出发是短板,自己以前练过投掷和短跑,上肢力量有助于她在出发时获得更高的初始速度,而小腿的爆发力也让她更好地蹬住橇头,保持橇身稳定,但跟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相比,还有很多不足。
黄叶波的搭档彭俊越来自广东,十岁之前从没见过雪。两人在练习雪橇仅两三年后,于2018年10月组成中国第一对双人雪橇组合。经历多次翻橇、骨折、脑震荡后,两人的技术愈加成熟、配合更加默契。2021年11月在俄罗斯索契世界杯的赛前官方训练期间,两人翻橇,均出现较严重的脑震荡和较长时间的失忆,后经过10天左右的休整,和其他队友一起,在后续的德国温特贝格站世界杯中,为中国队取得了不错的团体接力成绩(排名第10)。
未来目标瞄准奖牌
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雪橇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德国队是冬奥会获得雪橇项目金牌最多的队伍,这次,他们包揽了北京冬奥会全部4个小项的金牌。
王忠林坦言,德国在雪橇项目上的统治力,离不开好的基础。据介绍,雪橇在德国开展非常广泛,有2000多名职业运动员,还有4条专业赛道,每年会组织很多赛事。当地孩子很小就接触雪橇项目,七八岁就开始从赛道低起点滑行。
中国在雪橇项目上只是后起之秀,2015年建队后,从选材和训练开始摸索前行。在王忠林看来,雪橇项目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速成”是不可能的。
王忠林说,“一个运动员滑行1500趟,能达到进入世界杯的水平;而滑行5000趟,才可能跻身顶级运动员行列。目前,中国雪橇队员即便加上从低起点的滑行,最多的也不超过1300趟。”
他进一步表示,通过北京冬奥运会的历练,中国雪橇运动员心中的梦想已被点燃,他们也想在下一届甚至更多届的冬奥会上为身后的师弟师妹们打个样儿,“总有一天,我们中国雪橇队也能站上最高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