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冬奥|冬奥一家人同心共团圆
张亦萱一家三口隔空相聚,见屏如面,度过了一个特殊的元宵节。
李佳文一家
冬奥经历感同身受
“接受媒体采访很亲切,因为我所服务的对象也包括来自全球媒体的中外记者。”北京外国语学院研二学生李佳文是一名冬奥志愿者,在五棵松体育中心,她和同学们搭建起媒体和运动员的“桥梁”。如今,李佳文的父母也在不同的岗位上服务北京冬奥会。元宵佳节,一家人无法团圆,可心却因为冬奥会紧紧连在一起。
保障混采区的采访秩序,将各国记者引导到规定的采访区域,引导教练员、运动员入场是李佳文的日常工作。在必要时,她还要发挥语言特长,为记者与运动员当翻译。从志愿者“新兵”,到一名合格的服务保障人员,李佳文一直在努力。
每当运动员赢得冬奥会奖牌,混采区就会转换成新闻发布厅。撤去隔板、增加桌椅、重新规划场地、变更引导方案,通过李佳文和同学们一次次演练,完成这一过程现在仅需15分钟。
“我会把我的冬奥故事和感触讲给父母听,他们此时是最能和我有共鸣的人。”闲暇之余,李佳文会给父母打电话,她说共鸣不只因为骨肉相连,更因父母也都在为北京冬奥会服务。这样的荣誉感是共通的。
李佳文的母亲是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生,同时也是北京冬奥会火炬手;父亲是交警,在冬奥交通指挥中心张家口分中心,负责环外交通保障。一家三口的通话内容不离冬奥,彼此相互支持。
元宵佳节,李佳文说这一晚她很遗憾没有太多时间和爸爸妈妈聊天视频,因为今天是晚班,她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冬奥的服务保障上,这也是父母对她的要求。“我们一家在同一轮圆月下,共想着一件事,为北京冬奥会全情投入,这是一种心的团圆。”
张亦萱一家
隔空相聚见屏如面
2月15日,结束了当天上午的赛事服务工作,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赛事服务领域的志愿者们准备从部署区步行前往餐厅用餐。此时,队列中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志愿者张亦萱却转身走向了与队伍相反的方向。只见她一直走到了公共区与闭环区域的围栏交界处,朝着栅栏方向招手,看上去很是激动。栅栏另一头,一位穿着工作服的中年男子也站在闭环区的边缘向张亦萱挥手,虽然两人中间隔着一条马路,但欣喜的氛围并未被距离冲淡。“爸爸,元宵节快乐!你在闭环里工作得怎样?”张亦萱喊道。
同为冬奥服务工作的父女在此得以相见,这个场景也成为了公共区特殊的暖心瞬间。其实,张亦萱一家三口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冬奥认真工作、辛勤奉献。
张亦萱的父亲张志宁担任国际奥委会大家庭酒店非竞赛场馆运行团队的注册经理,负责相关国际人员嘉宾的身份注册激活、修改权限、升级办理及相关问题处理。早在今年一月中旬,他便进入了闭环当中。
节日当天,张亦萱的母亲马晓宁作为一名警察,正在北京安保指挥中心联勤指挥部的抵离京专席上值守,负责涉奥官员及运动员的抵离京安保工作。透过安装在场馆附近的监控,夫妻二人也以独特的方式“相见”了:“妈妈当时盯着面前的一块块监控屏幕,目光扫过爸爸所在场馆附近的那几块时,竟然看见了正在路上的爸爸。爸爸也像是有了特殊的‘感应’,抬头朝着离自己最近的监控笑着招了招手。我们三人视频通话的时候说起来这事,爸爸说当时只是突然觉得有可能被看到,便半开玩笑地招手,没想到竟然有这样的巧合。”
闭环的场馆内、热闹的公共区、忙碌的指挥室,身处三地隔空不隔爱,张亦萱一家三口却始终心意相通。冬奥一家人在不同岗位上为了冬奥携手共进,度过了一个特殊的元宵节。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冬奥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