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冬奥冠军范可新的家:曾经一家四口挤在7平方米地下室

随着范可新2月5日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上为中国队拿下冬奥首金,她的家乡,距离北京1600公里外的黑龙江省的小城七台河,为之欢欣鼓舞。比赛当晚,观看直播的父亲范士忠和母亲聂桂玲相拥而泣。《环球时报》记者在赶赴七台河探访这座孕育出杨扬、王濛、孙琳琳等奥运冠军的小城时,拜访了范可新的父母,他们向记者分享了几十张私藏照片以及背后的故事。他们表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女儿付出了常人难及的努力,尽管聚少离多,全家人依旧温暖和谐。然而,在谈论起“个人问题”时,似乎是个例外。

在一间83平方米的两居室,范可欣的父母热情接待了记者,并换上了印有中国国旗的奥运服装。屋内干净明亮,陈列摆放相片几乎都和范可新有关。她获得的大大小小数十块奖牌和荣誉纪念品摆满了客厅的陈列柜。她朝阳面的卧室床上则放着粉丝送她的刺绣抱枕。如今的生活早已大幅改善,可回忆起之前一家四口人挤在7平方米地下室的经历,范可新的父母依然感慨万千。

范可新为中国赢下首枚冬奥金牌的那天,“我俩都失眠了”,母亲聂女士对记者说。

“有时候想一想我女儿这十几年的努力,太不容易了,”父亲补充说。

范父告诉记者,他2岁患上小儿麻痹症,曾在80年代做成衣生意,后来因颈椎和腰椎的疾病改行做“烧酒、豆腐”,“养猪”。但是运势一落千丈,赔了几万块钱,于是便举家从七台河市下辖的双河镇来到了七台河市区投靠亲属,并干起了修鞋、修自行车等工作。当时“就我们4个人,啥也没有,带了300块钱,就这么一直坚持下去了”。

妈妈回忆道,当时居住的6-7平方米的小地下室阴冷潮湿,放置上下铺,没有卫生间,没有水,需要上别人家去拎。妈妈说范可新小时候爱跳舞,可当听说服装费和学费要150元的时候,她就回家和妈妈说她不爱学了,问什么原因她也不说。在放学路上,年幼的范可新会捡矿泉水瓶卖了钱买文具。

“家里的一切孩子看在眼里头,从小就懂事,”妈妈说。

范父表示,自己也常跟范可新说,要想干好这行(滑冰),需要有自信自强的心。父亲表示,当初和范可新同一茬的七台河运动员,有40来名,除了她和一个在内蒙古队的队员,其他人都没坚持下来。

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由于缺少器材,每年放假回家,范可新都会给自己定一个训练计划,早晨跑步回来,就训练体能。“因为我才100斤,我骑在她脖颈上,我还得带一点大米,她就不断地蹲下又起来去练腿劲儿,作为父亲,我的眼泪都在心里。都说这个成绩了不起,这个成绩不是轻而易举的。”

范可新的父母向记者展示了几十张照片,有的记录了她最早上冰时还留着长发的瘦小身影,有的记录了她获得全国小学生比赛冠军的喜悦,有的记录了她身披国家队战袍的意气风发,还有她珍藏的同自己偶像,也是老乡王濛的合影。这里面还有四张全家福。

“她效力国家队这12年,没有一天在家和我们过年,因为每年放假都是4月份。她放假回来,我们就照个全家福,纪念我们全家人能坐在一起,吃个饭,就像过年了。”父亲告诉记者。

“姑娘回来才叫过年呢,”妈妈补充道。

母亲告诉记者,范可新向来是报喜不报忧,很多消息都是和她队友父母的聊天中得知的。而在冬奥夺冠后,范可新给父母发信息留言,让他们注意休息,不要光顾着高兴了。

父亲则告诉记者,很多范可新的比赛,老两口其实都会倒时差来看,这个范可新未必知道。

“自从她走向体育界这20年,孩子一天没休息过,包括每年春假4月份回家这十几天,我俩太心疼她了,都说该歇歇了,“妈妈说。

“每次我说孩子这么大了,也该考虑考虑个人问题,我闺女就说‘妈你们俩咋想的?’我就说,你不能总这样,愁死你爸和我了,到时候人家小帅哥都被别人挑跑了。”

在轻松的欢笑中,妈妈表示,尽管个人荣誉实现了丰收,范可新并没有休息的想法,“她总说,‘国家需要我,我还在赛场上训练去比赛,为家乡争光’,她也希望未来有七台河的运动员能接好她这一棒。”

2月13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由范可新、曲春雨、张楚桐、张雨婷、韩雨桐组成的中国队摘得铜牌。赛后,范可新亲吻冰面,令无数人动容。

“亲吻冰场就是想告别么?我从小就爱这冰场,只有这冰场我才出人头地,我一生都要在这冰场上,”妈妈告诉记者,自己当时被范可新的回应怼的哑口无言。

“马上冰墩墩就回来了,还有我姑娘的金墩墩,这个只有冠军有,”妈妈聂桂玲自豪地表示,自己已经为姑娘的金墩墩和金牌在奖牌柜留出了位子。

记者当时没有忍心告诉她,2月20 日,同为东北人的速滑名将武大靖发微博称想把金墩墩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公益组织,范可新在下面留言 “跟着大哥一起,我也拍卖一个”。(环球时报-环球网赴七台河记者 王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