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之城里的双奥摄影人:用镜头记录奥运场馆的诞生

从“鸟巢”到“冰丝带”,摄影师何慷民用镜头记录下一座座奥运场馆的建设过程,也见证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卓越蜕变。他自豪地说:“现在,我也算是一名双奥之城里的双奥摄影人。”

拍了近四十年照片,过手的相机十多台(套),何慷民非常钟爱的这台中画幅胶片相机,随着数码器材的广泛使用也成为了收藏品。

走进何慷民的家,一份“奥运工程建设三等功臣”的荣誉证书被他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2004年9月12日,我从城建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的岗位被调往鸟巢工程项目总承包部工作。”对钟情摄影的他来说,没有比拍摄鸟巢更重要的事了。在每天繁忙的会议、接待工作之余,何慷民背着相机,踏遍了鸟巢工地的每一个角落。他既是鸟巢的建设者,也是名副其实的“首席摄影师”。“近四年的时间里,我拍摄了60多小时的视频和3万多张图片,全程记录了鸟巢工程的每一个重要阶段,用影像见证了这一全世界体育场馆中的‘巨无霸’拔地而起的全过程。”

何慷民30多年获得数百奖项中他最自豪的一个奖——奥运工程建设三等功臣。
何慷民摄影作品《鸟巢》,摄于2008.8.17

他的镜头不止对准建筑,更对准了平凡的劳动者,从高空夜幕下焊接工人的身影到挥舞着小旗的地面吊装指挥者,从紧张有序的施工现场到休息时间的灿烂笑脸,一张张生动的照片成为建设者们最珍贵的勋章。“我把很多照片洗出来送给他们,十几年后再去拍大兴机场时,有的工人还一眼认出了我。”

何慷民摄影作品《筑巢人》,摄于2006.6.16
何慷民摄影作品《搬运》,摄于2018.5.29

2007年9月,何慷民作为北京奥运建设者代表,将随团访问萨马兰奇的故乡。可就在临出发前三天,拍摄鸟巢膜结构安装时,他一不小心踩空了,右小腿被带齿的钢板瞬间划出一道七厘米的伤口,缝了13针。“虽然无缘出访了,但欣慰的是,代表团将我的‘鸟巢’摄影作品《三圆同心》作为礼品送给了萨马兰奇先生。”

2022中华世纪坛——群星璀璨、聚焦光影新年第一展,何慷民用珍藏14年的“鸟巢”安全帽和工作背心等组成立体展架,成为影展中的亮点。

从亚运会场馆,到大兴国际机场,再到通州环球影城,何慷民在37年的摄影生涯中,记录了北京一个个重大地标的诞生。

从北京亚运会建设到奥运会、冬奥会场馆、大兴国际机场、通州环球影城等,何慷民的摄影足迹踏遍了百余个重点建设工地。

这几年,已经退休的他仍在用镜头关注着冬奥场馆的建设。“我拍过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也拍过延庆冬奥村。现在,国家速滑馆里挂着的那幅五米长的巨幅照片就是去年一月拍的。”为了拍出“冰丝带”最绚丽的夜景效果,何慷民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奥林匹克塔顶,站了三个多小时。

何慷民的电脑里储存着数十万张图片,2022年1月2日拍的国家速滑馆是他比较得意的作品。
国家速滑馆冬奥运行团队的小伙伴们在何慷民长5米巨幅夜景作品前打卡留念。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何慷民特意提前十几个小时蹲守在早已选好的位置,拍摄记录了“鸟巢”外围景观和精彩的烟花表演,圆了自己的双奥之梦。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何慷民在外围拍摄到了“鸟巢”上空精彩的烟花表演,圆了他的双奥之梦。

“我是农民出身,在部队成长。转业后,要感谢北京城建集团给了我这样一个舞台,让我近距离拍摄了近百项重大工程。”现在,何慷民还有一个心愿,“1990亚运会和2008奥运会的所有场馆我都拍全了,等冬奥场馆将来向公众开放后,我也要争取拍个遍!”

关键词: 奥运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