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着墨,大地作画

大洋网讯 文旅高质量发展,需要新思路,新视角,新融合,新拓展。特别是久居都市,每个人都有一颗沉浸山水田园,追求天人合一的心,这对与中国特大城市的郊区型景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周边游的内涵式发展,已进入追求生活方式,体验大地艺术,升级美学体验的阶段。为此,广州日报·游天下特别推出系列高端对话,首站前往位于从化区太平镇北回归线上的“天人山水”景区,探究行业发展新赛道。

本期嘉宾

莫道明教授——广州天人山水造园人、昊源集团董事长

山水着墨 匠人精神打造理想家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一首饮酒诗将田园的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初入天人山水景区,那水,那地,一片片深浅相间的田野就宛如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

莫道明走遍了从化的山山水水,唯独对这里情有独钟。北纬23.5度横穿大坝,左边是沙溪水库宁静的湖面,右边是广袤的艺术农场,日落美景尽收眼底。这是他第一次做景区,但在这条路上,他已经走了八年多。

进入景区伊始,莫道明没有第一时间坐上观光车,而是引导记者沿着景区的碎石小路,俯级而下,向水库码头走去。“陶渊明当时也是乘舟水路归家,开始他的田园生活的。以后,进入景区,也可以选择乘舟而上,感受到这里自由自在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日夕廊、靖节苑......在这里,你会发现很多地方的名字都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陶渊明。在中国,每一个带有文艺情怀的人,都有一个理想家园的追求,而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标杆。可以说,这里是造园者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致敬。

那么,造园者怎样去构造这样一个像陶渊明笔人下的桃花源呢?除了陶渊明在文字上写了《桃花源记》,实际上很多人用了这个名,却不知道它的本质,不知道它的表达形式。“我在翻阅中国历史尤其是山水画的历史的时候,发现在宋代山水第一人李公麟的画中,描绘了当时的整个桃花源,也就是《渊明归隐图》。这里既有文化的沉淀,又有中国古代造园的表达,所以我们找到这个系统,把它进行再造。”

而莫道明的灵感就来自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诗画艺术,正所谓“江山本是画,内美参其中”,中国山水画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寄情于景,而诗画的背后实际是山水精神和草木精神。在莫道明看来,山水是自然界最广泛的存在,草木万物都有生命,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山水紧密相连;通过与山水的对话,人在山水中不断体验自由,最终与山水浑然一体,实现天人合一。

在靖节苑的茶亭里,放眼望去,园林里的灌木花草搭配错落有致,从地下冒出来的烟雾在缝隙间缭绕而出,潺潺流水顺流而下,宛然一幅人间仙境。从40多吨的石头到现在的每一块石头都各有形态,他们是由平均年龄62岁的工匠一点一滴雕琢而成,而其中不少是做了一辈子的园林师傅。每块石头的棱角都是不一样的,有时一块石头一摆就是两天,从各个角度审视,力求将它们都做成艺术品。

“在世界上,无论是英国的切尔西花展、加拿大的布查德花园还是京都的虹夕诺雅都是创始人用自己真正的理想和热爱所创造出来的,才成就了传世经典。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名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和留园。我们希望将天人山水打造成中国第五大名园。”莫道明告诉记者,正是这种热爱和坚持使得景区里的每一块石头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神韵。

审美机遇

景区IP成就长期竞争力

中国的景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个机遇来自于中国人审美的变迁。人均GDP到达12000美元以后,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追求就有了质的改变。在莫道明看来,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已经来了。围绕着现代人的简约审美和当代艺术展开来打造的景区之美,对于整个社会审美教育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意义。

“一踏进天人山水的门,你就会发现我们连树的选择都是艺术化的,整一条动线都是用艺术的表现形态来呈现。”莫道明向记者表示。确实,细细品味,不经意间,景区里的一件艺术品就会和你擦肩而过。守护在大坝上的作品——原住民可能就是每一个进园者第一个碰到的艺术品。这是广袤天空下站立的一间土黄色房子,外表是用当地的黏土夯砌而成,粗糙的表面历经过风霜淬炼仍然散发着泥土的味道,房间没有屋顶,一头黑色的树根有力地盘旋在屋顶,大地与天空透过树根的空隙连为一体,通透而有张力。“泥土是这里农民日常使用的,糯米糍树根是这里最出名的荔枝树品种,树根是水库退水后显露出来的,最常见的东西经过设计师的雕琢就成为了“生命起源”。

“对于设计,我认为就是要做好‘取和舍’的选择题。”莫道明对这里花草可以说到了苛刻的境地。这里选用的第一批设计师既不是景观设计师,也不是建筑设计师,而是山水画家。山水画家在这里一边写生,一边设计,把建筑跟山水之间的关系,把山水精神都提炼出来,所以景区里没有一栋建筑是重复的,而且它们跟山体的构成的比例关系也很和谐。

“回到人的生活方式里面,景区的价值和主题就是一个有美、有趣、有学习、有提高,有收获的地方。”世界著名的布查德花园,一年四季,一个小小的花园,为什么它一年的游客可以达到500多万人。因为它一年四季根据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园艺修剪和主题。修剪艺术是一门艺术,他们就是园区的IP。当它随着潮流时代的变化与审美不同,作适度的修整,那么这个四季景区的呈现就变了四次,值得游客去看四次,这就是IP的力量。

而IP的打造是景区的核心,要靠建立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只是做做文创产品就叫打造IP了。景区一旦形成了IP便是你长期竞争力的优势,就不容易被取代。 

乡村驻游

品味一期一会服务理念

进入3月,广东省内气温明显回升。记者日前从本地各大旅行社和景区获悉,2022年广东省内踏青赏花季陆续开启,广州本地旅行社省内游赏花游有序出发。不少市民选择在赏花之余徒步,或者搭帐篷露营或者体验乡村游。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从赏花游产品预订的消费者画像来看,广州游客最爱赏花。

近年来,随着优质乡村游产品的不断丰富,国内目的地或将赏花与采摘相结合,为游客增加出游乐趣,或将赏花与当地古镇文化串联,形成更丰富的出游线路,或精品民宿和露营地开进花海中,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乡村游真的是越土越好吗?在莫道明看来,这个想法已经过时了,优质的项目需要底层逻辑思维的和产品思维。人们到乡村之所以能停留下来,是因为其不会减弱在城市相对精致的生活质量,把城市的精致生活带进乡村游里面。这需要从更高层面满足游客的视觉和味觉体验。在六感里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最重要的体现在服务中,这样能够永远地在游客的脑海记忆里面,巩固了对景区的粘合力和长期有回头客的一种感受。

比如现代人出游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吃的重视,而大多数景区都只是把餐饮作为配套,没有把对味觉的冲击纳入景区的设计之中。而当游客到来到天人山水以后,可以享受到当地地道的食材,但是它的呈现和烹饪方式则由城市大牌厨师根据环境、材料、人文生活调配而来。

“我们现在感觉最难的就是人才和培训。”作为服务行业,我们每一个从业者如何理解景区,如何理解其中的含义并通过自己的服务传递给每一位游客,让参观者有所收获并获得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于每一位服务从业人员都是一场考验。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培训将这份匠心精神传递到每一个业者身上。

从爱出发

释放天性回归研学本源  

在周边游中,亲子研学游是出游主力。在“双减”政策带动下,中小学生也将有更多时间走向大自然,体验乡村游的野趣。据岭南商旅集团旗下旅行社广之旅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7月“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的半年间,省内研学游、亲子游的咨询量较2020年上半年增加300%。作为一名资深教育从业者,莫道明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美、爱和责任,研学首先要爱自然,释放孩子的天性,之后再找到兴趣点。

他还特别强调,唯有通过劳动才能解放身心。研学的本质是自然教育,锻炼人的肢体、感官和认知,帮助孩子磨砺毅力,锻造人格。研学和课堂上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同样走路,研学就是要教会孩子准备什么工具,如何使用指南针,行进中如何避险等安全教育,通过实践提高孩子的个人生存能力,走路在研学中就是一个介质。“其实,孩子在研学游玩的过程中如果身体有点小摩擦,父母不用那么担心,只要教给孩子处理的方式和工具就可以了,锻炼孩子的毅力和人格其实是研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莫道明说。

另一个难点,在莫道明看来,就是如何让一家三代人都能找到各自的喜好,因为孩子喜欢玩的,通常父母都觉得很枯燥,而父母喜欢玩的,孩子可能觉得无聊,而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也不能让他们获得很好的体验。那么如何通过一些服务把一家人安排好,各自可以玩各自的,然后到吃饭的时候又可以汇聚在一起?在天人山水有研学班,就力求将不同年龄段的人安排好,老师就可以带着孩子去玩,让父母们回望、守护二人世界,景区还会配备专门陪老人去游览公园的线路,为他们服务。

大地的艺术不仅仅是对几何和美的表现形式,更承载着造园者对自然、生命、时间的深度思考。对于每一个旅游业者来说,疫情是一场坚守的持久战,也奋击前的蓄能,让我们一起守望春天,守候希望。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罗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