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全力推进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 是全国天然草原面积分布最大的省区
西藏草原以其广阔的面积、丰富的水资源、重要的生态屏障等因素,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记者从自治区林草局获悉,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力度,有效遏制了草原退化,促进了草原植被恢复和草原生态环境改善,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通报,我区草原面积达1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三分之一,是全国天然草原面积分布最大的省区。
大力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 全力推进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
自治区林草局草原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全区共建设休牧围栏4561万亩,人工种草85.95万亩,治理黑土滩52万亩,治理毒草46万亩,落实工程总投资233327万元。2019—2020年落实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补助资金64124万元;2021—2022年落实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补助资金80675万元。
据悉,在开展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我区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模式,利用“江水上山”水能提灌技术开展草原灌溉,同时对灌溉区域采取封育施肥、补播种草、鼠虫害防治等措施,加快草原植被恢复,提高修复成效。
“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十四五’期间,国家启动实施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我区农牧民每年享受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34.2亿元,较上一轮年均资金增加5.38亿元,直补到户资金28.7亿元。1.51万名村级草原监督员人均工资比2020年增加1600元。”自治区林草局草原管理处负责人说,通过工程建设和政策落实,我区农牧民对草原的生态地位和作用有了新认识,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也逐步增强,草原畜牧业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不断扩大人工种草面积
促进农牧区发展、农牧民增收
2010年,我区开始推广人工种草项目,以缓解草畜矛盾带来的草原生态安全问题,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缓解草地资源环境压力,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我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157万亩,年干草产量超过60万吨。近年来,逐渐壮大的市场主体丰富了饲草发展市场,一些民间资本积极投身饲草产业,有力推动了草产业的发展。
作为西藏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那曲草原面积大,但海拔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此,那曲市相关部门把引种筛选推广适宜高寒牧区的优质牧草品种、提高牧草总量、减轻草地压力、缓解过牧引起的草畜矛盾和草场退化问题作为重要任务。
那曲市草原站站长、高级畜牧师旦久罗布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牧草引种筛选工作。经过10多年努力,他们从区内外引进牧草100多种,成功筛选出适宜那曲不同区域种植的牧草品种19个,并在2021年成功推广优质高产牧草燕麦品种集中连片5万余亩、房前屋后人工种草4.6万亩。
“目前,我们已探索出4种区域化人工种草模式,分别是针对牧户单户几亩地的‘房前屋后、圈窝子’人工种草,针对联户十几亩地的‘草牧业科技创新示范村’人工种草,针对合作社、养殖大户几百亩的‘适度规模’人工种草和针对规模较大合作社及企业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全程机械化’人工种草模式。”旦久罗布说,发展区域化人工种草,在防治水土流失、风沙和荒漠化,提高饲草产量,加快天然草地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
“现在不仅牛羊能吃饱,我们的村子也变美了,我们今年准备继续种植紫花苜蓿、燕麦草和绿麦草。”涅如堆乡乡长嘎玛旦达说,6年来,涅如堆乡开辟了2.3万亩人工种草基地,建设了与之相配套的绵羊养殖业、草颗粒生产线,让村庄更绿更美,也为群众增加了收入。(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