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打通基层治理“大动脉” 提升治理能力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微细胞”,也是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度和温度的“神经末梢”。
10年来,宁夏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新实践,因地制宜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打通基层治理“大动脉”,破解治理难点,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人民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破创新 多措并举亮点纷呈
宜乘东风扬帆。
宁夏基层治理内容繁杂,也面临诸多难题,想解决,就必须突破、创新。
2020年5月,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若干意见》,并配套制定了乡村治理、社区治理、宗教治理、校园治理、企业治理和社团治理的实施意见。“1+6”治理体系提出后,宁夏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统筹推进、形成合力,一大批亮点纷呈的治理措施先后推出。
银川市兴庆区推行“五社联动”机制,有效发挥社区工作者协调作用、社会工作者人才支撑作用、社区志愿者辅助作用、社区社会组织载体作用、社区资源补充作用;推进“211”社团治理运行模式,即2个基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儿童主任实训基地),1个驿站(市民驿站),1个平台(社会组织孵化平台)。
中卫市沙坡头区创新建立了光明社区智慧云等一批“党建+基层治理”新模式,在社区网格中设置红色议事厅、“圆桌会”等议事平台,积极收集社情民意。
内外兼修 练好治理真“功夫”
银川市金凤区银新苑南一二区是2003年失地农民安置区,因管理不到位、配套设施损坏严重、环境脏乱差,居民意见大、投诉多,满意度不到20%。为破解难题,银新苑南社区成立“红管家”,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并探索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辖区派出所、业主委员会、综合执法中队、物业服务企业共建共享的“六位一体”工作模式。
楼面破损、外墙保温、路面坑洼、停车难、安保监控、绿化养护……一项项任务被认领,一批批长期困扰居民的问题被解决。今年,该小区居民满意度提高至95%。
10年间,宁夏着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更好地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让矛盾纠纷消泯于微处,将和谐稳定夯实于基层,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
泾源县泾河源镇庞东村村民兰慧琴家的小院,春夏种果菜、秋冬种叶菜,院落干净整齐,顿顿菜不离桌,一年还可以节省数千元生活支出。“依托乡风文明实践积分卡,建立奖惩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齐心协力打造环境美、村庄美、庭院美的美丽家园。”庞东村党支部书记马有明说。泾源县创新推行幸福农家“123”塑形工程、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5223”等活动,并配套实施“六到家门口”服务机制,既提升乡村“颜值”,又推动了乡村善治。
力量下沉 多方联动化解顽疾
让司法所既当乡镇法治政府建设的“参谋官”,参与基层政府规范化运行体系建设,又做基层政权安全的“稳压器”,多元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这是宁夏司法所三轮改革后为司法所设立的新定位。
2021年4月,自治区司法厅在全国率先出台司法所服务基层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基层司法所积极参与基层政府规范化运行体系建设,为乡镇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加强乡村文明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塞上枫桥”调解品牌建设指导,深化人民调解“四张网”。
“因为有司法所审核后的答辩状,再加上行政程序合法依规,在法庭上我很有底气。”同心县兴隆乡政府有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说,司法所现在为乡镇、街道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务,成为推进法治建设的“参谋助手”。
为提升治理能力,吴忠市47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80个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推行组织联建、事务联商、活动联搞、党员联管、服务联做“五联模式”,吴忠市网格员数量由去年211人增加到1674人,万余名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维护社区治安、环境卫生等活动。
近些年,宁夏大力统筹整合政策、资源、项目、人员等,推动治理力量下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将基础治理“千根线”拧成“一股绳”。
“以前,居民有问题就四处投诉,有没有人管,谁都不知道。”银川市金凤区居安家园小区居民黄亚楠说,而自从社区有了“民主议事会”,群众有地方说话、反映问题能及时有回音。
“搭建民主议事平台,是变被动为主动出击找问题,面对面共同商讨解决群众烦事、难事。”银川市金凤区满城北街街道居安家园社区党委书记蒋凤琴说,辖区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街道办事处都会参与“民主议事会”,筛选群众反映集中问题一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