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头条:“核”以南沙:生逢其时,当承其重
南沙,这个两会期间的“高频词”,也是广州从去年至今的“年度热词”。南沙的开发开放,正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她的期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打造中心城区、南沙新区“双核”的概念。
新定位,启新篇。
(资料图片)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后,广州举全市之力推进南沙建设。今年,广州将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到,广州将高标准编制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形成“一廊一带、双核五极”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其中的“双核”之一,便是南沙。
路线图绘就,奋进正当时。
从城市副中心到首提“双核”,在开展新一轮南沙总体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之时,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理念,按照“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理念,未来的南沙,将为世界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
广州南沙明珠湾灵山岛尖。
首提“双核”,建设新核心区成南沙新使命
读懂“双核”,不能孤立,既要看到它的历史纵深感,也要理解背后广州发展的大思路。在市人大代表、南沙区区长吴扬看来,建设“双核”之一,其实是当年广州整体空间布局规划方针中“南拓”的一种跃升——2012年,南沙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2016年,南沙新区被定位为城市副中心。而站在广州发展角度看,“双核”的出处,源于广州正高标准编制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将优化形成“一廊一带、双核五极”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
谋定而后动。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南沙首次独立成章,提出以南沙为主阵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并明确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出台支持南沙与港澳全面合作实施方案。去年6月,《南沙方案》出台。接下来的大半年中,重磅利好相继落地,南沙建设不断提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既从广州层面提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南沙的“双核”之一定位,也从南沙将开展的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要按照“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理念,打造广州城市新核心区。
蓄势而待发。核心担当,产业升级。将时间的指针拨回2004年,广汽丰田在南沙黄阁一片蕉林地上破土而出。时光荏苒,18年来,广汽丰田已累计产销超700万台,产能达到100万辆。就在上个月,广汽丰田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建项目二期在南沙正式投产,首款e-TNGA纯电中型SUV将在广州量产下线,不仅标志着广汽丰田产能布局愈加完善,也折射出广州制造业经济稳固的基础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活力。
广汽丰田新能源产能扩建项目二期正式投产。
对于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市人大代表、广州海缝汽车零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晓欣感受颇深。2007年,他决心把工厂搬到南沙时,几乎无人理解。他记得,当时黄阁厂区还是四下荒芜,只有一块又一块尘土飞扬的工地。随着广汽丰田的落户、投产、达产,为黄阁的汽车产业突飞猛进踩下了“油门”。短短几年间,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几十家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向黄阁聚拢,数以万计的产业工人将这里打造成为一座汽车小镇。2007年,广州海缝刚搬到南沙黄阁时,仅仅是个只有200多名工人,产值5000多万元的企业,而到2022年底,海缝的年产值达到19.57亿元,逆势实现36%的增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仰望星空,航空航天业剑指苍穹。2022年6月,我国商业航天“独角兽”中科宇航总部从北京迁至南沙。7月,由位于广州南沙的中科院力学所和中科宇航共同研制的“力箭一号”首飞成功,顺利完成“一箭6星”发射任务;10月,吉利科技集团的商业航天总部——广东时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南沙。更早的2019年,中科院力学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正式成立。
规划升级,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拔地而起
海湾翠带,滨江鸟鸣,如今的南沙,这样的画面已成为常态。秋冬季节,候鸟南飞,此时的广州南沙湿地更是栖息了数十万候鸟,其中不乏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和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作为广州唯一同时拥有山、江、海、田、城独特空间特质的城市片区,南沙也是广州唯一的“滨海”之区。多年来,广州南沙的开发建设一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如今,聚焦“双核”目标,“山、江、海、田、城”的自然禀赋成为新总规中实现“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理念。
回溯往昔,这样的发展理念已在南沙扎根。20世纪90年代起,南沙开始种植红树林和芦苇,1995年成立专门的湿地管理机构,2008年南沙湿地正式对外开放。南沙湿地的鸟类从2006年的80种增长至2021年的185种,每年前来越冬的候鸟达10万多只。
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交通枢纽地位凸显;发展空间广阔,土地面积大,大疏大密、腹地深厚、潜力无限;自然本底丰富,含有山、城、田、江、海全要素资源……广州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发利用处处长罗清磊对比国内外先进城市和地区,对南沙规划建设具备的发展优势进行了仔细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沙初具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稳定的空间布局,同时也正值天时地利人和,三区叠加政策支持力度大,资源要素加速关注和汇聚。”
《南沙方案》的出台是南沙发展新的起点。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把南沙规划好、开发好、建设好是广州、南沙的重大命题,是挑战更是责任。如何理解“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南沙区建设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陈荣毅谈了自己的理解,“精明增长强调高效、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精致城区强调品位与品质,岭南特色强调文化彰显,田园风格强调生态基底特色,以此达到中国气派的湾区新城。”
乘风而上,乘势而为。
生态优先,城市规划更精细。划定南沙发展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尤为重要,同时通过土地利用的精明增长如合理的填充开发,TOD引导下的土地开发,土地的混合使用等方式达到集约高效开发。
聚焦平台,城市核心更强大。聚焦南沙中心城区,集中力量建设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先行启动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南沙科学城、广州临港经济区、“三谷”等重大载体。
面向未来,城市建设更宜居。打造“全民友好型城市”,打造儿童友好5分钟安全成长圈,老人友好10分钟宜居健康圈,人才友好15分钟活力社交圈,国际友好的国际化社交生活圈。
推广低碳,城市生活更环保。采用先进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工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能源、通信、环卫、综合管廊和智能基础设施系统,减少邻避效应,营造优质绿色市政环境。
坚持自信,城市风貌更具特色。注重岭南风格城市风貌建设以及精细化城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及家具设计;延续地区设计师制度,从城市层面下沉到社区层面,确保理念落实到位。
牵引带动,服务大局中赢得广阔发展空间
一子落,如何实现全盘活?
南沙机遇之于广州的重要意义,要以辩证的眼光看。
重担在肩,南沙不是一枝独秀,而要引来满园春色。因此南沙发展,必须跳出一城一隅,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打造产业和布局项目,在服务国家省市发展大局中赢得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一点,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可谓是南沙发展的一体两面:一方面,广州要举全市之力推动南沙开发开放,另一方面,要以南沙为牵引广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南沙打造‘新核心区’,必须融入大战略、大规划,实现与广州各区乃至湾区城市的协同联动发展。”吴扬说。
南沙的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正加快建设。从近期看,今年将开工建设黄埔至南沙东部快速通道,力争开工建设南珠中城际,被称作大湾区连接“广珠澳”主轴的广中珠澳高铁将开展项目可研挂网招标。将目光再放远,位于三大先行启动区南沙枢纽,也正启动建设南沙站,将汇聚南沙港铁路、深茂铁路、中南虎城际、肇顺南城际以及广州地铁18号线等多条线路,成为将来大湾区快速直联直通的核心枢纽节点……这些都为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拉开框架、留足空间。
探寻湾区“最大公约数”成为南沙更深远的使命任务。创建内地首个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已从南沙走向全国,被业内赞为“力度最大”的广州南沙QFLP试点项目和广州首个QDLP试点项目相继落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开放迎来新格局……协同港澳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助力南沙从“规则的跟随者”迈向“规则的制定者”。
新的一年,南沙建设将进一步提速。如何发力?广州市发改委、市湾区办主任李海洲坦言,要加快提升南沙的经济密度、投资强度、平台能级、服务水平和规划设计,以南沙的“精兵突进”带动广州市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满盘皆活”,高质量携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代表委员说
市人大代表郭晓欣:
打好南沙旅游产业牌 让文旅和商旅“共赢”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为南沙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来自南沙区组联的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海缝汽车零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晓欣认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还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推动文旅发展,就要结合地方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为此,郭晓欣建议持续打造“大湾区生活艺术节”“妈祖文化旅游节”等文化品牌,丰富南沙文化体验场景,以旅游搭建粤港澳人才交流的桥梁,继而在交流中孕育新的文化名片,提高南沙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同时,利用南沙邮轮产业优势,持续与港澳港口对接,增强邮轮的旅游服务功能,开发创意邮轮体验项目。
郭晓欣还注意到,南沙区旅游资源大多沿着地铁线路和南侧海岸线路,便于串连成线。他建议南沙与珠海、深圳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推出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绿色生态”“休闲景观”四大主题为主线的旅游精品线路,加强文旅基础设施建设,为海内外人员带来极致的文旅体验,打造大湾区全域旅游形象。
市政协委员肖国伟:
打造大湾区全球技术交易枢纽平台
2022年9月,科技部出台了《“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技术交易枢纽,支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发展。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城市,近年来在南沙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南沙科学城和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致力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肖国伟认为,建设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技术交易枢纽平台”有利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高效对接匹配、融合互动发展,有利于打造“一站式”便捷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生态体系,从而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各类科技创新成果集聚广州南沙科学城并加快转移转化。同时还可以为大湾区各类科技产业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项目和人才团队资源,助力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创新科技发展。
因此他建议,结合《南沙方案》,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技术交易枢纽平台”纳入广州科技创新强市建设和《南沙方案》具体实施方案的重点项目。加大广州市层面资源统筹支持力度,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技术交易枢纽平台”专项具体建设方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申卉、徐雯雯、贾政、张姝泓、叶作林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