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故事|一针一线,缝制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资料图)

“我今年73岁,住在水门村,在番禺区化龙镇龙丰路转角的这个楼梯口摆摊超过20年,衣车机头也换了好几个,但是这张缝纫机的架子和这把剪刀就跟我了20多年了。”张阿姨一边忙碌着,一边跟记者搭话。

只见这台印着“广州缝纫机厂”的缝纫机外表已有不同程度的磨损,车架子也有多处用透明胶粘着。头发花白的张阿姨临街而坐,头戴着一顶花帽子,她略显苍老的双手,穿针换线的手法却格外娴熟。

嗒嗒嗒......脚踩踏板,衣服就一点点向前。一台缝纫机车、一个装碎布箱子以及一张用三轮车架起的熨斗台就是她补衣摊的全部家当。

1986年开始,张阿姨就在村里当起裁缝,之后去过化龙一制衣厂工作,开过裁缝店帮人家做衣服、补衣服,没开店后就一直在这个楼梯口摆档到现在,一生的职业都与裁缝有关。

“我自小热爱裁缝,年轻时朋友们逛街购物看热闹,而我就只喜欢逛裁缝店看各种布料、纽扣、线材,一有时间就到裁缝店看老师傅裁布做衣服。”张阿姨回忆说,“刚开始使用缝纫机时,由于太紧张,曾试过被衣车针扎到手指里,那种痛到现在都记得。”

张阿姨有一子一女,女儿已结婚,儿子也有一份好工作,生活也算无忧,但出于对这一行的热爱,她还是每天过来开档。由于她的手艺了得,不少化龙街坊修改衣服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她。

当记者问起张阿姨的出摊时间时,性格直率的她说“开摊时间没有固定,一般是早上8点左右,如果遇上刮风下雨就不来了,中午12点一定要回家煮饭,午休后再来。晚上收摊时间就要看当天的工作量了,一般都会做完才下班回家。”

因为热爱,所以才能一直坚持。“缝纫这一行,比较费眼睛,也比较耗时。年轻时,客人提出各种多刁钻的修改要求都能满足,基本上我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以前眼力好的时候,帮客人手工挑西裤脚15分钟就能完成,现在年纪大了,有一些太费眼力的工作,哪怕钱再多我也会直接推掉了,如果有时技痒,也会偶尔挑战一下自己。这一行我是打心底喜欢的,所以只要我还有能力都会一直做下去,做到做不动了我就不做了。”张阿姨说道。

补衣服5元、加衫袋5元,改裤脚7元,换拉链8元......“这个行业现在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没有学这个的,我让女儿接班,她也不肯学了。过去的人,东西坏了就想着修,到了如今,坏了就直接换掉。”如张阿姨所说,老手艺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岁月的变迁,可能某一天人工智能就取代了这些工作,但是,老手艺留下的纯粹和质朴,却是取代不了的。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冯洁芯、刘瑞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