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聚焦!南珠(中)城际昨日动工 将首次实现大湾区城际与广州地铁网互联互通
开工现场
大洋网讯 “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再度刷新进度条。昨日上午,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万顷沙至兴中段(下称“南珠(中)城际万顷沙至兴中段”)项目工程,在广州段十涌站和中山段香山站选址,同步举办开工活动。随着动工现场指挥一声令下,南珠(中)城际万顷沙至兴中段正式开工建设。
(资料图片)
外联珠江西岸、内接市内各大交通枢纽……这条位于珠江口的湾区大动脉,是第一个可实现大湾区城际与广州地铁网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项目,对广州、对南沙加速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意义重大。
枢纽提升:项目进一步连接广州中山中心城区
枢纽是城市发展的血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向纵深,围绕打造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连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广州正着力打造与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
南珠(中)城际的建设是深入贯彻广东省、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要求的切实举措,也对支撑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意义重大。该项目为国家批复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中的近期实施项目,是第一个可实现大湾区城际与广州地铁网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项目。
“建成后,对外,可实现中山岐江新城至广州珠江新城45分钟通达;对内,可与广州地铁18号线、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贯通运营,与广州地铁22号线、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跨线运营。”据广州地铁建设公司南珠(中)城际项目广州段负责人李立军介绍,项目可实现白云机场、广州站、广州南站、中山站等重大交通枢纽的快速联系,进一步连接两市中心城区,进一步完善了珠江西岸的轨道交通网络架构,对促进广州与中山等珠江西岸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带动作用。线路还将紧密连接广州南沙区、珠江新城、中山翠亨新区等,带动沿线产业、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共同打造大湾区珠江西岸南北向客流骨干走廊。
据悉,项目将同步实施香山站往珠海方向的预留工程,后续纳入香山至珠海段项目。全线建成后,线路进一步衔接珠海,实现大湾区西岸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此外,据了解,中山还将在香山站预留与深中城际对接工程条件,后者正在前期工作阶段。可以畅想,未来,在广州搭南珠(中)城际,有望最多换乘一次就能到达深圳,共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支撑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发展格局。
建设进度:南沙段预计两年半建成 衔接大型城市综合体
《南沙方案》提出,按照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建设时序,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的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3个区块作为先行启动区,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
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打造中心城区、南沙新区“双核”的概念。南珠(中)城际万顷沙至兴中段的开工建设正是广州举全市之力推进南沙建设,加快《南沙方案》落实见效的又一有力举措。南珠(中)城际万顷沙至兴中段从属于南沙枢纽区块的万顷沙站出发,向南经十涌、十二涌、二十涌向“西拐”一路往中山“狂飙”。以南沙为中心的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建设提速推进的同时,广州也正在加快形成南沙的连片开发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
其中,城际途经的二十涌,位于广州最南端,距离深中通道一步之遥。今年1月31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南沙大型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国际竞赛公告,谋划在南沙南部片区打造“对外交流”的平台,通过打造满足重大文体赛事需求,集文化、旅游、体育、会议和国防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以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带动湾区发展,实现南沙从湾区几何中心走向湾区功能中心。
广州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建隆表示,“该线路将一体化衔接南沙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有助于发挥南沙地处大湾区经济最发达区域中心位置的先天优势,成为推进《南沙方案》落地的重要力量,对于促进广州都市圈、珠江西岸都市圈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施工总承包招标,线路南沙段(万顷沙-二十涌)计划于2025年10月建成,总工期30个月。广东省发改委在批复中提到,万顷沙至二十涌段的建设工期要与南沙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运营做好衔接,推进站城一体化融合发展,特别是“抓紧推进与本项目相关的南沙大型城市综合体及配套市政工程”等项目。
中山动工站点将接珠海深圳
中山市昨天举行的动工仪式选在香山站,根据规划,南珠(中)城际的中山至珠海段,未来将由该站引出,南行穿越马鞍岛中部,出岛后线路逐步转向西,经横门西水道、大茅岛、横门口后逐步转向南,进入南朗街道,跨越中珠排洪渠后进入珠海境内,终点至珠海拱北。
中山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当日在中山动工的香山站已在规划中预留东接深圳的深中城际轨道接口。根据规划,深中城际将自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引出,跨过伶仃洋,进入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接入南珠中城际(中山段),由此进一步融合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轨道交通网络。
该负责人表示,包括南珠中城际(中山段)、深江铁路在内,中山目前已形成2条轨道齐头并进建设的宏大局面。作为中山直接参与建设且跨越中心城区的首条城际铁路,南中城际将对织密中山乃至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完善中山“60 30 15”时空圈、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中山至珠海段启动踏勘线路
南珠(中)城际从中山往珠海的部分,已经开始线路踏勘工作。记者从中山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该局党组成员、市公路事务中心主任曾伟战近日已带队到中珠城际中山段进行现场踏勘及调研,目的就是做实做细南珠(中)城际从中山往珠海线站位方案,为南珠(中)城际东西线路的接续做好前期准备,以提升珠江西岸城市群轨道交通区位优势,构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轨道交通网络,推动“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
调研组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山已经分别沿着线路南朗段和翠亨新区段的线位走向,逐个站点开展了走访调研。调研组认为,南珠(中)城际从中山往珠海线路将经过南朗街道重要的文体设施、旅游观光点、大型居住社区以及中山市连片储备开发用地,对于拉动中山东部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中珠合作与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翠亨新区段,调研组以马鞍岛最南段为起点,由南往北沿着中准道走访了相关站点。中准道东西两侧未来将是中山的高端产业聚集地,站点的布设将为沿线土地开发注入新动力,也将进一步提升翠亨新区作为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的融合发展高地的作用。
中山市民热盼与广州来往公交化
自2月28日公布南珠(中)城际中山段即将建设的消息后,记者连日来在中山展开采访发现,中山市民对将来更便捷前往广州市中心,充满期盼。
对企业留住高端人才有重要作用
在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公司董事长朱诚看来,产业想要留住人,要让人好好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交通,对于人才来说,时间尤其宝贵,譬如,多长时间可以到达机场,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指标。南珠(中)城际中山段开通后,对发展珠江西岸,会有巨大推动作用。因为越是高端人才,时间越宝贵,越需要便捷的交通,所项目开通对推动这一片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拥有广州这个大市场是大利好
中山市鸿珲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陈健彬表示,南珠(中)城际中山段开通后,从企业角度来讲,能带来很多利好,广州是大都市,拥有的市场体量很大,以前去趟广州要几个小时,现在缩短到四五十分钟左右,“我们企业面对广州这么大的市场,利用城际轨道开通的便利,未来会拿出主要精力去开拓这个新市场,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城际列车这样跑
这个令珠江两岸翘首以盼的项目,未来如何运营?记者了解到,项目未来将实施“公交化”运营模式,“买票即上车”,车到即走,以最大限度提升乘客的出行效率。
列车班次:有望2.5分钟一班
据中山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列车未来有望实现2.5分钟一班。南珠(中)城际中山段虽然是城轨线路,但将实施节奏更快的运营管理模式——即公交化运营的城际铁路模式,班次发车频率约为6分钟一班,高峰时有望达到2.5分钟一班,车到即走,乘客无需定时站台候车。
运营模式:“公交化”运营
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万顷沙至兴中段站站停列车初期平均站间距5.3km,远期平均站间距4.8km,大站停列车平均站间距9.8km。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最高运营时速采用160km/h。
线路将开行“快慢线”和“长短线”列车,可以根据各区段不同的客流需求灵活安排运营组织。所谓“快慢线”,就是既有大站停列车、也有站站停列车的运输组织方案,类似于广州地铁14号线、21号线的运营方式。“长短线”就是线路有不同起点、终点的列车安排,计划开行兴中至香山(相当于中山市内短线车)、兴中与广州地铁18号线贯通(相当于中山至广州跨市车)的列车交路。
采用大站快车与站站停列车组合运营模式,可实现广州珠江新城、中山中心城区岐江新城在轨时间45分钟左右。
车厢设置:或设商务车厢
考虑到不同区段的客流差异,南珠(中)城际将有4节车厢和8节车厢两种编组的列车同时服务。中山市内的“兴中-香山段”计划采用4节车厢的列车,与广州地铁18号线贯通的跨市车将为8节。在客流需求较低的区段,8节车厢“吃不饱”,4节车厢一方面减少运力浪费,另一方面可加密班次,缩短乘客候车时间。
前往机场的远途旅客,对出行体验有更高的要求。该城际在初步设计批复时提到,进一步研究站台设置商旅候车核准设备的方案,意味着列车或设商务车厢,提升长距离乘坐的舒适度。此外,广花城际、芳白城际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也提到两条线路将设置商务专厢。
项目工程难题多 探索应用新工艺
昨日活动现场,一排双轮铣、工程车、挖掘机、履带吊整装待发。记者了解到,具体建设中,该项目在工程技术上面临很多难题,如沿线交通繁忙、管线众多,交通疏解、管线迁改难度大。部分路段临近珠江入海口、山体,地质条件复杂,还需克服大盾构下穿洪奇沥水道等施工难题。针对这些问题,项目将充分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应用新建筑材料、深厚软土地层加固、高架车站装配式施工、穿越水道新型监测和物探技术研究等新工法、新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减小安全风险,为线路早日建成开通奠定坚实基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雯雯、申卉、李天研、姜永涛、张翔宇
通讯员穗发宣、谭志夫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