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人服务千余名记者!这就是“雪飞燕”记者的硬核“后援团”
为了让中外记者心无旁骛地讲好冬残奥故事,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媒体运行团队化身硬核“后援团”,竭尽所能地提供有温度的保障服务。“我们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唯一要求就是比第一个到达场馆的记者早来,最后一名记者顺利离场后再收工;我们也没有什么高科技的装备,靠的是将心比心的真诚态度。”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媒体运行副经理、新闻协调经理滕薇这样描述他们团队的工作。
媒体运行的新闻运行团队主要负责室内媒体中心、室外混采区以及记者看台席等区域,团队50多名人员要在多个点位为千余名记者提供服务,工作繁重而琐碎。“必须要换位思考,才能把保障工作做在前头”,这是媒体运行团队内常说的一句话。记者工作间主管王磊回忆,在冬残奥会开始前的转换期,本来媒体中心的无障碍工位已经符合要求,但保障人员通过坐轮椅亲身体验,认为桌子偏矮,对于一些坐轮椅的高个子记者而言,可能会卡在腿部,“于是,我们自己从合署办公区搬来可加高的桌子,希望让无障碍工位适用于所有人”。
在室外混采区的服务,更是体现了媒体运行团队的用心良苦。除了优化记者动线、降低围栏高度等常规动作外,工作人员还自制了放置录音笔的盒子。“其实,这个盒子就是用A4纸的包装盒改造的,可很多记者反馈,看似简单却很贴心,”混合采访区主管王小语笑称,“原本记者们只能在围栏外,伸长胳膊把录音笔等设备举到离运动员更近的地方,我们的工作人员很快就发现,高山上常出现大风、大雪等天气,记者们举着录音笔非常辛苦,且常常达不到很好的收音效果。”
看到这一问题,媒体运行的工作人员开始动手自制录音设备盒,并在采访前把盒子放于受访选手面前的桌子上,既实现了无接触采访,又满足了记者们的收音要求。但有时风太大,录音器材放在桌上也会受到干扰,保障人员就会捧着盒子蹲在运动员身旁帮忙收音,有时候一场采访结束后腿都麻了。
天气也是媒体运行团队面临的一大考验。在冬残奥会前几天,气温较低还伴有大风,室外保障人员有时被吹得脸和手生疼,站都站不稳。到赛事的中后期,气温快速上升,再加上高山上日照很强,服务人员在混采区又是直晒,几天下来额头被晒黑,可口鼻处皮肤还是白的,滕薇介绍:“团队中大多人员都很年轻,平时特别爱美,但现在脸上被晒出明显的口罩印也没有怨言,甚至放弃休息日自愿上山服务。”
对此,来自新闻运行记者工作间的志愿者李旻宇动情地说:“北京是首个‘双奥之城’,能参与其中是太珍贵的经历,我们都备感幸运也格外珍惜,特别是眼看赛事临近尾声更加不舍,真希望能一直在‘雪飞燕’做保障工作。”
也正是“雪飞燕”媒体运行团队真挚、热情、周到的服务,收获了各国媒体记者的一致点赞。来到场馆工作后,一位坐轮椅的日本记者赞叹,“在这里非常舒适”。来自瑞士的记者Sylvain也感慨:“初到‘高山’感觉天气很冷,但这里工作人员用专业友善的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