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洲频现“微笑天使”戏水场景 江豚能否成为南昌生态“金名片”

一段时间以来,在南昌市东湖区扬子洲镇境内的赣江水域,“微笑天使”江豚频频组团畅游、逐浪嬉戏。岸边则随处可见举着手机的市民和架起“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用欢呼声迎接着它们的每一次跃出水面。

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为何会让市民游客如此欣喜惊叹?江豚能否成为南昌生态“金名片”?

环境持续向好 稀客变常客

过去在扬子洲,江豚是“稀客”,40年以捕鱼为生的郭细根最有发言权。他说:“过去捕鱼时,一年难得见到一两次江豚,现在上岸了,反而经常能看见。”

9月3日傍晚,记者在赣江扬子洲段大片水域看到,除了行驶的船舶,成群跳跃的江豚和不时掀起的浪花,给这一带增添了不少生机。

省野保协会自然教育与志愿者委员会主任余会功带领他的团队,已经在这里“蹲守”了两个月。他说:“在这片水域,今年看到的江豚特别多,而且几乎是母子豚,有时候能看到七八头同时跃出水面。”

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它的数量,直观反映着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余会功说:“江豚对水质和环境要求很高。它们这么集中出现和长时间生活在这里,说明这里的水质和环境很好;其次,今年出现这么多母子豚,说明江豚繁殖得很好。”他认为,扬子洲频现江豚戏水场景,是长江“十年禁渔”的生态红利在逐渐释放,也得益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长江江豚的保护当中。

因为稀有,才更需要保护。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戴年华向记者介绍,30年来,长江江豚数量不断衰减,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长江江豚数量仅有1012头,比大熊猫还稀少。而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达457头,几乎占了长江流域江豚总数的“半壁江山”。他说:“保护江豚,实际上也是保护我们的水生态环境。”

打造生态名片 任重而道远

十几年来坚持在赣江、长江流域观测、拍摄江豚的余会功说:“能在离城市这么的地方看到这么多江豚,实属罕见。”他呼吁,南昌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让江豚成为南昌的生态名片。

几年来,随着赣江沿线码头整治以及环境治理的推进,赣江渔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赣江扬子洲段江面宽且水深,禁渔后鱼类资源更加丰富多样……这些都为江豚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考虑到赣江主航道北支在扬子洲沿岸,为避免船舶碰撞伤害江豚,余会功建议成立赣江扬子洲段江豚保护区域,为江豚提供稳定安全的栖息水域,促进生态修复和种群繁衍。

保护强起来,措施也要跟上去。年来,扬子洲镇积极引导渔民上岸,不少和郭细根一样曾经“靠水吃水”的渔民转行成为护渔员,进行水域巡护。然而,一些渔民失去了捕鱼收入,光靠护渔员的补贴难以维持正常生活,不得不另谋生路。为此,政府正在积极发动志愿者加入,以保障护渔队的稳定。戴年华建议,可修建观景点,引导退捕渔民发展农家乐、民宿、江豚研学等旅游项目,让他们真正吃上“生态饭”。

目前,南昌市对江豚保护已经引起了各方重视,并且成为共识。9月4日,东湖区就赣江扬子洲段江豚保护召开座谈会,提出要组建一支专业队伍、成立一个保护协会、打造一个观测服务站、建设一所江豚保护学校、打造一个江豚保护特色村等一系列具体设想……虽然前景可期,但是资金、队伍、运作模式、长效机制,以及江豚保护与生态旅游有机融合等,都是需要切实解决的现实问题。江豚保护不是某个乡镇、县区的事,只有高位推动、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江豚成为南昌生态“金名片”才来日可期。(记者 钟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