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研发强度首破3%!一文读懂广州科技创新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20年,广州市研发投入再创新高,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达到774.84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10%,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连续10年快速增长。

生物岛实验室以再生医学前沿基础研究、临床创新研究、生物信息、生物安全研究与高端生物医疗器械耗材研发为五大科研方向。

科技环境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

“十三五”以来,广州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1+5+N”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以《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为核心,围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等五个发展路径,细化N个落实措施或管理办法,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累计超3万家,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第15位,“广州-深圳-香港创新集群”创新指数全球第二;拥有全省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和7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生产线

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翻番

全社会R&D费用翻番,R&D强度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广州R&D经费支出由2015年的380.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74.84亿元,成功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5.3%,总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2015年的2.1%提升至2020年的3.1%,提高1个百分点,正式步入3.0时代。

2016年至2020年R&D经费及投入强度情况

企业主体地位突出,高校经费增长迅速。“十三五”期间,广州企业(主要包括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高校(高校包括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及附属医院)和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包括非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政府属独立法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等单位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从2015年的61.6%、12.5%和23.6%变化为2020年的61.4%、18%和17.9%。其中,高校R&D经费支出增速最高,年均增长24.0%。

正在生产符合标准的防疫物资。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破百,试验发展仍是主流。“十三五”期间,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部署得到有力实施,广州基础研究经费和应用研究经费双双突破百亿大关,试验发展占主体地位,三者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为14.2%、14.4%和71.4%。

医检是广州科创的一大亮点。

黄埔天河双星闪耀,南沙增长势头强劲。“十三五”期间,各区R&D经费均实现增长,黄埔区、天河区和南沙区R&D经费的增量位列全市前三名。从总量上来看,黄埔区(209.15亿元)依靠工业的拉动,R&D经费首次突破200亿元。天河区(175.02亿元)则依托服务业的强劲,紧随其后。南沙区(67.75亿元)增长最快,比2015年增长1.8倍。

广州天河软件园高唐新建区背山面湖,有着美丽的湖光山色景观。

人才队伍规模持续壮大,育才之城活力展现。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全市集聚119名两院院士,入选国家和省人才工程2223人。R&D人员由2015年的16.57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23.93万人,增长44.5%,年均增长7.6%。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的数量由2015年的179人提高到2020年的207人,增长15.7%,年均增长3.0%。

广州大学城·中关村青创汇

创新供给能力增强,产出结出硕果

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过程创新链条发展路径,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可燃冰试采、天河二号超算应用等多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特高压直流输电、自动驾驶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企业(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一二级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创新【指企业推出了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或工艺,或采用了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或营销方法。此处的“新”是指它们对企业而言必须是新的,但对于其他企业或整个市场而言不要求一定是新的。具体包括:产品(服务)创新、工艺(流程)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情况良好,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稳步升高,从2016年的35.8%增长至2020年的40.9%,提高5.1个百分点。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比重从2016年的31.0%增长至2020年的38.3%,提高7.3个百分点。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市专利授权量由2015年的3.98万件增加到2020年的15.58万件,增长2.91倍。全市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由2015年的5844项增加到2020年的22849项,增长2.91倍。技术市场成交额由2015年的26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256.53亿元,增长7.48倍,跃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6316.16亿元)。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涂端玉 通讯员穗统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 廖雪明 庄小龙 莫伟浓